科技的欲望
导语:对你来说,技术无非是人类发明并加以控制的一大堆设备吗?科技作家Kevin Kelly在他的新书《科技的欲望》(What Technology  Wants)中,建议人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这位《连线》杂志的前任主编认为,技术演变和人类自身的进化史并无明显区别,它充满生命力,是一个生机勃勃 的动态组织,并拥有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相比盯着一只树蛙,从一只手机里我们能更多看到上帝存在的证明”,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对你来说,技术无非是人类发明并加以控制的一大堆设备吗?科技作家Kevin Kelly在他的新书《科技的欲望》(What Technology  Wants)中,建议人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这位《连线》杂志的前任主编认为,技术演变和人类自身的进化史并无明显区别,它充满生命力,是一个生机勃勃 的动态组织,并拥有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相比盯着一只树蛙,从一只手机里我们能更多看到上帝存在的证明”,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他称这个科技弥漫的生态系统为“技术系统”(Technium),并预示了这个有机体在未来的种种可能性。不久之前,Kevin Kelly同青蛙设计执行创意总监 David Merkoski由此进行了对话。

David:你在书中提到,“技术系统”也拥有它的媒介,它究竟想要什么?

KK:技术想要的基本等同于生命本身所需。它想要和生命演进过程中相同的部分:更丰富的多样性、复杂性、专业性、交互性以及对速度的关注。从本质上看,它期待给每样东西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能性与机会。

David:这样说来,生物或生命本身,也可以被称作一种技术?

KK:或许我会说,技术事实上是一种生命。人类进化史和“技术系统”非常相近。人们都会对之有很大影响,但我们可能不再能够100%地控制它们。“技术系统”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这种自主权也会不断提升。就像婴儿一样,它会对人类形成推力,尽管目前我们还是主导角色。

David:由于“技术系统”拥有如下特征:快速、廉价、不受控制,这都令它不断演进,直到和媒介充分表达自身愿望。这就是你所说的“科技的欲望”……

KK:是这样。我很谨慎地使用“欲望”这个词,这就像营造了一个系统,植物需要阳光一样。

David:但如果技术是被我们这样的创造者研发出来的,那不就等于说,我们是在盯着那些公司任务和价值导向来打造“科技的欲望”吗?

KK:我觉得大家最好看看完整的生物进化史,就会对于“科技想要什么”这个答案有更好的结论。著名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曾做了个小实 验,他戴上一个奇妙的眼镜,从“基因”的角度重新观看整个世界。他看了鸡肉的基因,认为它们是自我复制的“自私”基因。我是用“技术系统”的眼镜看世界 的,“自私”的技术系统总会试图在这个世界提升自己作为生命体的地位。

David:你给出例子证明“技术系统”如何可以提升生物的特质、多样 性和机会。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很难观察到这些,比如苹果发明了iPhone,或是Google将人们从彼此间交流到查找信息这些功能充分融合。这些公司似乎 逆转了我们通常认知过程的趋于一致性。“技术系统”的转折点在何处?如何实现真正的多目的性?

KK:在我看来,对于“50年内地球上的人类都 会用上一台多用设备”这一点,并不非常肯定。我宁可相信足够进化的人手里可能什么设备都不拿。然而非常重要的是,我认为要记住标准和变异性之间的差异。目 前,我们每个人身体细胞运行的都是ATP周期;它们以一种可运转的方式出现,并创造出标准;我们都使用同一种字母表来阅读信件,事实上因为语言和词汇不 同,它们具有丰富的创造力。这个现象在科技界也同样在发生,标准化事实上阻碍了更进一步的多样性。

David:在你的书中和很多演讲里,我从来没见过你用“创新”这个词。我想奥巴马可能至少用过100次这个词。我很好奇你从“技术系统”的角度对于这个词的看法。
KK:好消息是,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创新才能变得足够强大,往往是碎片聚合力量更大。这其实是对差异如何管理的问题,并非一定要有复合效应才会变得伟大。事实上,你往往并不需要它们变得伟大;而只是要保证它们可持续并且日常化。

David:这点很重要。因为公众并不惧怕技术,但往往惧怕因技术带来的一系列妥协。比如,网络技术允许公众交流的社会语境究竟是什么?

KK:呃,我认为有一点毋庸置疑,人的本性是多变的。每当我们研发出一种新的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技术,我们正是在挑战对于自身的定义,以及人们在追求什 么。我认为那些令我们感受到和他人有关系的大量技术,往往构成了令我们重新定义自身的重要部分。我想下世纪我们所见到的,将是一连串从物种角度关于生物对 人类价值的认知危机。

David :你提到某些技术是不可避免的,下一个到来的是什么?

KK:我认为,由机器人驱动的汽车会很快 到来,至少在我孩子这一代能看到。如果你没有自动驾驶仪,有些路你不能进入驾驶。事实上,目前每年有一百万人因交通事故丧生,这一技术或可以挽救生命。然 而,汽车要做出决定的是保护这位行人还是导致更糟的结果,而如果是一个机器人杀了人,大家都会很抓狂。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它是如何造成的,谁在控制局面,谁该负责。我也认为基因工程将会拥有像人类一样的种系。这是无可避免的。我们如何实现这点非常关键。

David:人们很担忧由此引发的比如对文化的影响等次生现象。我想你可能对此有不同意见,

KK:我想效应的发生总是源自普遍性。比如说,一部分克隆人的存在和50亿克隆人大有不同。对手机也是一样,至少十年以前,人们总是在抱怨很多人没有电 脑,谈论信息鸿沟。我那时就说,如今也坚持这个看法,不要对此担忧——市场会解决这个问题。不妨考虑一下人们何时会拥有它以及我们一直拥有什么。这会是更 有趣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对此毫无经验,而它确实会带来改变。(文章最初发表于青蛙设计的内部刊物《Design Mind》。张晶译)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