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捐赠成为飞来横财
导语:一个优良的制度就是应该让恶人不能且不敢为恶,将人心的欲念控制在牢笼里。用道德滑坡做借口,只能凸显现存体制的苍白无力。

经济观察网 评论员 孙乐 有报道称,闻一多的堂弟、画家闻钧天及其儿子30年前捐赠的150幅国画,在浠水县文化馆竟流失大半,有“被领导拿去送人”的,有被博物馆截留的,也有“被私分了”的,至今仍有不少画卷下落不明。联想闻钧天老先生以八十高龄“秋深不知乏,披衣写秋花”为捐作画场景,再看这些毫无顾忌的窃贼,不禁令人拍案,世风不古,寡廉鲜耻,莫过于斯!

国人一直有给国家、学校、单位、机构捐献的传统,如故宫里的很多珍品,像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都是当年由张伯驹夫妇无偿捐赠的。只是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日益发展,人们看到的珍品文物捐赠却似乎越来越少。是人心变了?懂得维护私利,不再有赤子之心了么?

恐怕更是人心冷了。想想人们捐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文化传承,完全没有必要把物品从自己家的小库转入国家的大库,是因为我们认为像博物馆、文化馆这样的地方更专业,条件更成熟,会更为妥善的保护,是因为我们不想宝物蒙尘,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共享……换句话说,是我们心底无私。

可现实呢?现实的真相是:故宫门里不只是有历史还有丑闻,天安门城楼依然有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致使文物发霉……,私分、丢失、转卖、送礼、损毁……,现实的丑陋无情消耗着人性中最根本的良善。

被我们寄予期望的文博机构既不专业,也无监管,更看不到信息的公开。我们只能看到管理者傲慢的嘴脸,将公物化为私产。主管者视这些捐赠为意外之财,飞来横财,可以借此发财,也可以借花献佛。捐赠已经成了个人和机构疯狂敛财的机会。

社会越来越冷漠,不是人们天生如此,而是被砍怕了。这就好像,我们热情地伸出双手,不管是奉献还是援助,都被人用私利的铡刀斩断了。

这仅是中国的官场怪现状的一个缩影。无论大官、小官,还是芝麻绿豆官,“能出手时就出手”,公私不分、公器私用几乎是当今社会最普遍存在的贪污和腐败。那位“要看看这批画”的县里领导,不是一看就把画看没了30年嘛!在制度不完善、监督机构和人员形成虚设的情形下,“不出手”的恐怕才被当成脑子有问题。

 制度的缺陷,已经不是一句国人的劣根性即可回避的问题。人心本就趋利,“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经受不住诱惑,无可厚非。而一个优良的制度就是应该让恶人不能且不敢为恶,将人心的欲念控制在牢笼里。用道德滑坡做借口,只能凸显现存体制的苍白无力。如果此事发生在香港,恐怕那位“要看看这批画”的县里领导早就被廉政公署请去喝咖啡了,还会发生后续的无头公案,让国画“被领导拿去送人”?不破则不立,如想扭转乾坤,非伤筋动骨而不能治。

完善治理非一日之功,政府管理部门必须主动出击,除人治而兴法治,举公众监督机制。废鸡鸣狗盗之官,纳贤良清正之士,树社会文明古朴之风,开捐赠慈善通达之路,构建一个道德良善、爱心互助的社会,一个文明进取人性得到升华的社会。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但是,在完成这些改进之前,每一个珍惜文物、希望文物和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物品得到善待的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捐赠更加谨慎。而文博机构,对这些捐赠品是否谨慎对待,也就等同于是否尊重每一位捐赠者。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