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我们失德?
导语:我们应该脱离“少数人社会”的模式,让民众认识到这个社会有“我”的责任,才能避免整个社会道德的崩塌。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启越 如果你就是佛山街头18位路人之一,在那个7分钟内,你救还是不救?

其实这不应该是一个问句,应该是肯定句才对。“救死扶伤”是人之天性,看到弱者,我们会从内心生出悲悯之情,有帮上一把的冲动。正如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我们统称此为“德”。可以说,小悦悦事件中,18个人集体“失德”了。

当然“德”也分级,“损己利人”自然最为高尚,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利人不损己”则是平常行为,基本上人人都可做到,而“损人利己”则是道德败坏了;“损人不利己”那是个案,心态不正常者才为之。在佛山街头的7分钟内,面对躺在地上等待救助的小悦悦,任何路人都可以在“利人不损己”的状态下出手帮一把,或者打个救援电话。但最后结果却演变为客观上的“损人不利己”,这18个人都是心智不正常者吗?

如果不是集体失智,那只有一种解释,在救助小悦悦的行动中,可能存在“损己”的担忧。如果我是路人甲,我担忧什么呢?

我会担忧会不会成为另一个“彭宇”——那个因为好心扶起跌倒老太太而被法院判决赔偿的小伙子。毫无疑问,“彭宇案”以及后来屡屡发生的好人成被告事件让整个社会陷入了“彭宇恐惧症”,做好事反伤自身。“利人不损己”最终成为了“损己利人”,这种担忧让我们对弱者熟视无睹。

而且“彭宇恐惧症”有蔓延趋势。我们告诫自己,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看到钱包不要捡,不要多管闲事,甚至不要相信熟人。在我们眼里,他人即地狱。为什么我们缺乏信任,甚至于压抑自己的“不忍人之心”,是因为我们不仅怕成为彭宇,更怕成为路上的“小悦悦”,奶粉是不安全的,餐馆是不安全的,医院是不安全的,学校是不安全的,甚至连警察局都是不安全的。

我们的不安全感或许能解释18位路人为什么集体失德。我们甚至由此可以说,这个社会让我们缺乏信任,让我们成不了好心人。如果有健全的医保制度、有公正的法律判决、有伤病救治常识的普及等等,那么我们就无后顾之忧,就不会失德了。

我们甚至正在如此行动,呼吁立法去惩治见死不救者,保护好人;成立了“搀扶老人风险基金”;卫生部也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技术指南》等,从法律、技术等方面保证“利人不损己”。

但是这并非“德”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在施以援手之前,要权衡如此多利弊,那么我们不就是那18个失德的路人吗?

恰恰相反,正因为各方面的不完善,我们伸出去的帮扶之手才更显珍贵;正是在不信任的社会中,我们个人的“德”才能救赎人心,反过来促进改革,改变不合理的制度。这也是第19位路人陈贤妹令人称赞之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任何时候都应秉持的美德,同情弱者,及时伸出援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是这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道德保障,否则道德的坍塌将带来社会系统性的崩溃。

当然,社会良好风气的培养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政府与个人的共建。一方面政府要在各方面给予民众以安全感,在制度、技术、法律上提供保障,让良好的社会习俗有培育的基础;而另一方面,政府要创造条件,让民众能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形成个人与社会的良好互动。美国社会学家贝拉在《心灵的习性》一书中,就指出一个自私自利、纯粹追求个人成功的人,是不可能生活得美好、幸福、快乐的,而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公民生活对心灵习性的培育至关重要,可以抵消个人主义的消极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脱离“少数人社会”的模式,让民众认识到这个社会有“我”的责任,才能避免整个社会道德的崩塌。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