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评论员 文钊 中国银行业从“技术破产”到利润总额全球第一、资产总额超百万亿,刘明康是见证者也是护航者。这位中国银监会的首任主席经历了银行业的“八年抗战”。在他任内最大的敌人是风险。银监会挂牌时,中国经济刚好等到一次起飞,而在他离开之时,中国银行业改革成败与否,正在迎来最具实质性的考验。
可以说,刘明康是一个成功的监管者。所有银行业的技术指标都表明,中国国有银行几乎经历了一次凤凰涅槃式的变革。中国银行业成为这个国家最赚钱的产业之一。这个产业的资本多元化,也使得其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活力——虽然对于很多评论者来说,这远远不够。但是毫无疑问,刘明康是这场变革无可争议的领航者之一。从资产剥离、注资、不良资产处置、引入战略投资者、股改上市,这一进程无处不充满风险。在他任期内确立的监管标准,如他所不断主张的那样,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
作为这样一份产业的守护者,刘明康所扮演的角色,所面对的内心冲突可能要远大于这场变革其他的领航者。从运动员到裁判员,从银行家到政府官员,他早期的成长经历,是他目睹这个体系几乎无可阻滞的接近于崩溃,与之相伴的,则是频繁落马的金融业高官,这是这个体系因为监管缺失付出的代价。即使身为一个运动员,他也曾力图推进变革。在中行董事长任上,他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中银香港成功上市,也可以说是中国银行业大规模改革的一次预演。他拥有金融高官为数不多的国际背景,曾在伦敦工作。身处这个体系中,他不可能不体会到,为了获取变革所需的自主权利,要付出何等的周折。
所以作为裁判员,刘明康强调银行业的自主权,他知道对于企业来说自主经营意味着什么——在银行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很多银行高管宣称不为任期内的坏账负责,因为放贷的决定权根本不在银行手里。他用更为严格甚至苛刻的监管标准,取代过去对银行经营的直接干预。
然而,在很多时候,一些监管政策也往往被解读为过多的干预。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这种压力可能来自银行业自身,也来自地方政府。但是在这样的博弈中仍然释放的天量信贷,甚至信贷的财政化倾向,或许让我们可以充分理解这种保守的价值。
刘明康的“保守”背后隐藏着很多无可言说的东西。中国银行业应该培养一批真正的银行家,至少在今天来看这也仍然是未完全实现的理想。国有银行高管拥有中管干部身份,尽管公司治理结构似乎已经完备——这样一种错位似乎无解。地方大员对银行仍然有无可回避的影响力,这一点也同样不可否认。中国确实需要更多元和更多层次的银行乃至金融业体系,但当监管者对目力所及的体系仍然心有所忧时,对于创新和开放,就可能更为审慎——当然,这也可能意味着另一种措失良机。
或许这就是一种历史的宿命,因为每一任监管者都有自己的使命。中国银行业的背水一战,现在也远未到可以总结的时候。中国为银行业改革支付了数万亿的成本,直到今日,每个中国人都还在为这种改革的成功支付后续成本——货币政策每每考虑银行业的利差,而采取的不对称加息,等于变相牺牲储户利益来保证金融机构的利益。
而且,中国银行业有今日格局,与经济大势不无关系。刘明康执掌银监会的2003年,正是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完整经济周期上升阶段之时,水涨船高,不仅国家财政有能力支持银行业,实体经济的繁荣,也给银行业业绩的提升开拓了巨大的空间。此后几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10%的增长水平,没有中国经济这样一个繁荣期,银行业不可能获得超高速增长。当然换一个角度看,恢复了再生能力的银行业,在2008年末金融危机来临时,才成为疲弱的中国经济的最大输血者。而在欧美,银行业是最早的被拯救者。
65岁的刘明康伴随中国银行业走完了一个半经济周期,而他自己曾经表示,检验银行业改革,需要两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也许在乐观者眼中,这样的表态仍然是保守的。不过作为一个以风险提示为己任的监管者,这是更为务实和不欺的判断。至少现在,刘明康对于风险的所有看似保守的警示,还将成为一种监管基调。如果中国银行业在另一场低谷后,今日所有的那些令人艳羡的世界一流的“先进指标”,还能够不褪去光环和颜色,也许在那个时候,我们可以放心的忘记刘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