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鹏 实习记者 倪一鸣 自上周起,北京已经连续多日灰霾天气,引起公众关注和担忧。其间,更是因为官方公布的空气质量与民众的直观感受之间落差过大而引发议论。位于朝阳区的美国大使馆通过微博发布北京空气质量数据;民间组织亦展开行动,协助民众自测空气的污染程度,因所有标准不同,结果差距悬殊。
雾锁北京城,其宏观和微观的原因为何?短期和长期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未来应该采用何种举措改善?经济观察网对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进行了专访:
柴发合介绍,10月25日以来北京空气质量的恶化,主要是因为“没有风,空气湿度大”的静稳天气与污染物排放结合,污染物难以扩散,一直堆积,形成的灰霾天气。短期的原因主要是,每年这一时间前后,都会因为天气原因出现类似的灰霾天气,“每年都有这样一个过程。但是今年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长一点,所以大家感觉就非常强烈。”
自柴展示的数据图表可以看出,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堆积上升很快,已是“一个代表性污染物了”。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在积累,二次污染物(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转化而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物理、化学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也在积累。
“从25日以来,基本上是一个全积累的过程。所以浓度比较高,占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份额,这几种二次污染物加起来占到总PM2.5浓度的百分之四五十。”而且与大气的湿度也有密切的关系,柴发合说。
“PM2.5污染也取决于一些气象条件。这些气象条件在某些时候就起了很重要的主导作用。特别是这几天。人为排放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虽然首钢迁了,天然气也改造了,但是这么多的汽车排出的污染物一直在城市中堆积着。和汽车有关的氮氧化物的浓度这几天确实比较高,不过由于大气的氧化性不是很强,不可能很快转化为颗粒物。氮氧化物积累水平较高在北京是比较少见的。”他说。
而更为长期的角度看,机动车排放污染已经成为重要的污染源,庞大的保有量、高利用率,甚至堵车造成的汽车燃油燃烧的不充分都导致了污染的增加。“我个人认为,解决城市机动车带来的问题,还是要从绿色出行,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道路本身和道路指挥系统各方面要齐头并进,综合解决问题。要通过对城市整个规划布局的调整,通过居住和工作地的关系的调整,尽量减少城市交通的流量。”柴发合说。
对于引来广泛关注的PM2.5进入空气质量标准的趋势,柴发合表示,“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PM2.5是大势所趋。”环科院正在制定标准,“PM2.5的标准制定以后,将和老百姓感受一致起来。我们看这几天的灰霾,PM2.5很高,PM10也很高。我们研究看,PM2.5与灰霾关系更密切一些,同时也是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一部分颗粒物的集合,能影响人的器官、肺部等。国家在好多地方监测PM2.5,我估计不远的将来会将此作为空气质量监测的指标,可能很快就有结果。对颗粒物污染问题的解决带来非常大的好处。
不光测了颗粒物,而是有了几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政府更关注人体健康和公众感受;第二是颗粒物污染控制策略的一个转变,也是比较符合我们现在包括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的政策,不光控制颗粒物本身,而且要控制生成二次颗粒物的前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我们就会形成一个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的一个多种污染物共同减排的机制,而不是说仅仅减排一种或两种污染物,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思路上、战略上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