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内外业务分拆获批 注资仍存悬念

欧阳晓红2011-11-07 07:58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终于可以厘清与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汇金”)的关系了。

近日,知情人士透露,中投架构改革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但原本一并解决的注资问题仍无确切消息,注资金额不详。

中投变身为中投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投国际”)与汇金的控股母公司。前者是中投置入现有海外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后者保留其政策性定位。财政部和央行将成为中投国际的股东。这意味着中投酝酿已久的内外业务分拆即将成行,中投国际俨然成为一个隔离汇金的“小中投”。

11月3日,中投发布重要架构调整,称全资子公司中投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下称“中投国际香港”)的职能逐步得到落实,并派驻中投高管樊功生担任中投香港总经理。

由此,中投或许拉开了“小中投”获批后,各子公司部门人员调整的序幕。但截止发稿,中投内部尚未传出部门人员调整的消息。

分拆确定

“这件事并不意外,具体操作也不存在技术难题,只是形式上的变化。”一位接近财政部人士说。

知情人士透露,不久前,成立“小中投”的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小中投”将置入中投现在的境外投资业务,与汇金并列成为中投旗下两家全资独立法人子公司。“小中投”的股东包括央行与财政部,至于二者持股比例,或取决双方的斡旋与博弈。

此外,去年11月8日在港挂牌的中投国际香港可能会变更为中投国际旗下的子公司。

早在今年7月26日,中投公布的第三份年报中就透露端倪——有别于往年,与汇金合并后的总资本回报率没有出现在年报中,取而代之的是中投成立以来的累计年化收益率,这种改变使得中投与汇金之间的走向扑朔迷离。

9月间,坊间传闻,“隔离”汇金,中投酝酿内外分拆。一位汇金人士称,汇金独立出来,并依然保持目前财政独资的格局,也是为未来金融国资委的改革埋下伏笔。

中投在其官网称,汇金是中投的全资子公司,自设董事会和监事会;汇金投资并持有国有重点金融企业的股权,并代表国务院行使股东权利。

汇金在其网站称,中投根据国务院要求持有汇金股权。中投开展投资业务和汇金代表国家行使股东职能的行为之间有严格的隔离。汇金的重要股东职责由国务院行使。汇金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由国务院任命,对国务院负责。

事实上,中投亦一再强调,其直辖国务院管理,对国务院负责;而以上表述显示,汇金亦直辖国务院管理。看起来二者似乎是平行关系,遂让人不解汇金与中投的“母子”关系。

注资悬念

“分拆中投内外业务不是难题,原本二者之间就设有防火墙,财务报表也各自独立。”一位官方人士表示,比较难办的是注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将中投注资于厘清汇金与海外投资的定位关系一并形成方案上报。

据悉,讨论一年多的中投二次注资方案主要有三种:一是继续沿用由财政部代为发行特别国债的模式,从央行购买外汇储备,再由财政部注资中投;二是由央行直接注资中投,由央行和财政部共同持有中投公司股份;三是央行直接将外汇储备资金委托给中投管理。

然而,“小中投”都即将登场了,注资规模与方式仍在考量之中。据悉,财政部倾向第一种方式,而央行有意采用第二种,并希望逐渐获控股权。

有分析人士指出,若央行一次性注资1000亿美元,则财政部在中投国际的持股比例将高出央行,若未来继续注资,央行将最终获得“小中投”的控股权。

一位接近央行人士说,央行注资亦未尝不可,几种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最初的汇金直接注资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已有先例。

实际上,中投董事长楼继伟曾撰文表示,中国应允许财政部通过发行债券来购买外汇储备,而非依赖央行购买。他建议,中国应效仿其他国家的做法,把购买和出售外汇的职责从央行分离出去。

国际金融专家赵庆明说,三种方案中,最后一种显然更具灵活性与可行性。而由央行直接注资可能会比较被动。尽管无论是1000亿美元还是2000亿美元,相对3.2万亿美元外储的占比很小,但假如国际收支发生逆转,届时,要收回投资未必会很快。而委托的规模可以很大,或者也可以采用“注资加委托”的方式。

同时,也有人担心,如果央行成为“小中投”的股东,在海外投资时,中投国际可能还是会被视为准政府机构,如此会失去“分拆”的意义。

至于第一种方式,是基于当时缓解外储压力的考虑,因为通过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置换后的2000亿美元注册资本,不被算作外汇储备。“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不管是社保基金还是小中投,只要是有国家政府背景的基金,在海外投资时,均被视为主权财富基金。”原外管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副司长陈炳才说。

其实,“中投以一个纯公司的形式进行发债融资也是不错的选择。”赵庆明认为。

他说,现在海外投资机会有限,不妨有需要才“出手”,细水长流式的融资方式也许更好。而一下子注资太多,导致很多国际投行来“小中投”营销,也许反而会忙中出乱。“不管谁来注资,也不管注资方式如何,最主要的参考指标应是中投的投资业绩与经营水平。”陈炳才说。

滚动投资

与此同时,仍未获得注资的中投早已迈出滚动投资的步伐。10月31日,中投与世界第三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商苏伊士环能集团与签下一笔涉及23亿欧元的大单。据悉,该项交易将于2011年底最终确定。此次交易可能是中投通过资产组合再平衡后的第一笔大单投资项目。

其实,早在今年8月10日,中投就与苏伊士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这也是中投官方网站上今年来公布的惟一一笔投资。

由于“弹粮”有限,中投在2010年的投资步伐较2009年放缓许多;2010年中投只公布一笔出资约8.17亿加元对加拿大畔西公司的并购案。受注资进程的影响,中投2011年的投资节拍同样较为缓慢。

那么,仍在等待注资的中投,其对苏伊士集团的23亿欧元投资款从何而来?

一位中投人士解释,尽管没有获得新的资金,但可以通过资产再平衡,用到期收益资金滚动投资。“对中投而言,有多少钱做多少事未尝不是件好事。”有一位官员称。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