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媒体观点11.10:反垄断调查
导语:反垄断调查 联防队员强奸 慈善素质评估 孔庆东骂记者 铁道部无力承担残疾人半价

反垄断调查

此次由国家发改委启动针对两大通信公司的反垄断调查,固然值得称道,不过我们更关心的是,在行政层面是否真的拥有一个独立的、服务于反垄断调查的组织和力量。否则,如果没有切实的反垄断力量作为后盾,仅仅因为行业内部博弈而促成的一次反垄断调查,恐怕也只是昙花一现。

                                                                                                        ——《南方都市报》

如今,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继续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的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一些垄断国企。在很多人看来,反垄断“动不动真格”,就看敢不敢依法查处那些垄断国企的不法行为。所以,此案触及了反垄断的实质问题,释放出积极信号,具有风向标价值。

                                                                                                        ——《新京报》

打破垄断或遏制垄断行为才是关键,用户既希望作恶者受到应有惩罚,更希望市场竞争更为充分,从而能维护其合法利益。

                                                                                                        ——《中国青年报》

在基础电信领域等垄断行业,除依靠反垄断法进行监管外,还须有对垄断企业进行根本性改革。无论如何,市场的开放和自由竞争,是促进一切产业发展和消费者福利不断增进的不二法门。

                                                                                                        ——《东方早报》

罚款是否最终处置?其垄断经营模式和习性是否会因此改变,还是会继续想方设法,将被罚的“毛”,出在亿万网络用户的“羊”身上?就反垄断法的立法精神而言,保证有效、公平的市场环境,才是最终目标。

                                                                                                        ——《京华时报》

必须意识到,《反垄断法》之所以被称誉为“经济宪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不仅在于它能够有效保护市场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同时也在于,从消费者角度看,它实际上也能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权益,如消费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使其免于垄断者的侵害和盘剥。 

                                                                                                        ——《燕赵都市报》

研究反垄断问题、解决反垄断问题,不应将目光仅仅放在企业的限制竞争行为,是市场的问题还是政府的问题,是纯粹的经济问题还是其他问题,必须清晰区分,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长江日报》

国家发改委此次毫不留情地打出反垄断重拳,4.58亿中国网民自然举双手赞成,然而更让我们关注的是,这次以反垄断名义实施的调查,能否打破电信行业的垄断坚冰,以新的运营方式或引进多元的市场主体,改变联通和电信一统天下的格局。

                                                                                                        ——《齐鲁晚报》

如果仅有罚款,很可能只是增添了一个“罚款经济”的样本,而罚款的压力最终难免会转嫁给消费者;只有通过有序放开市场竞争和规范市场监管来破除行业垄断,才能真正为互联网发展创造更健康的环境。

                                                                                                        ——《晶报》

联防队员强奸

好的制度能让无力者有力,让窝囊者坚强。对深圳这起联防队员入室强奸案的善后,我不得不表示我的深切愿望:在又一轮教育整顿之后,“以恶治民”能够彻底绝迹。

                                                                                                        ——《东方早报》

需要客观看待“联防队”的存在,然后在制度上严格准入,财政上充足保障,让联防队员个人有晋升空间,才能彻底改变其社会形象,避免悲剧重演。

                                                                                                        ——《新京报》

这不是短日的阵痛,而可能是长期内都挥之不去的梦魇,是无法轻易抹去的绞痛。在强烈的耻辱感和无助感之下,于杨武一家人而言,任何咄咄逼人的“善待”,那都无异于伤口上撒盐,让他们更加悲痛。善意的表达,当然欢迎,但请有尊重受害人尊严的底线。

                                                                                                        ——《东方早报》

准入门槛低、监管不到位,令杨喜利之流将神圣的国家权力揣入自己的口袋。他们损害了执法机关的形象,在他们欺上瞒下的手段之下,警察没有成为人民的保护神,却成了他们狐假虎威的保护伞。

                                                                                                        ——《齐鲁晚报》

慈善素质评估

如果将慈善纳入学生的素质评估,一旦执行走样,就会背离慈善初衷,不仅难以让孩子感受到慈善的美好,反而困惑于行政力量的粗暴,或心生抵触。慈善素质评估,千万别成了道德勒索,一旦强制,不仅会对孩子成长不利,还会对整体慈善事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京华时报》

今天的中国慈善,还处在“一朝被蛇咬”的境地,修弥断裂、重塑公信才是当务之急。……公权与慈善的纠葛、善意与贪腐的角力、理念与制度的碰撞,都处在一个亟待转身又分外纠结的“节骨眼”上——当此语境,孩子的“慈善素 质”固然重要,但谁好意思当真去评估呢?事有轻重缓急,更有颜面与底气的考量,还是先做好大人的事情,再去刚性约束孩子的“慈善素养”吧。

                                                                                                        ——《中国青年报》

孔庆东骂记者

孔庆东的“三妈的”表面上是个“自制力”问题,实际上却是他的道德情操问题,或者干脆就是我们国人的“双轨道德”问题。也许可以说,孔庆东的这次“三妈的”是一种“失态”,但在我看来,我们中国人在“公德”上的“失态”其实是一种“常态”

                                                                                                        ——《东方早报》

铁道部无力承担残疾人半价

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牵涉面甚广,仅有意气之言或不分青红皂白地谩骂,无益于实质性地解决问题。那些一看到“无力承担”就想大吐口水的人,不妨先从可操作性的层面来冷静思考这个问题。

                                                                                                        ——《大洋网》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