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求“稳”
2011-12-12 12:47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龚刚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从经济周期的视角看,求“稳”实际上意味着中央希望中国经济能够稳定在目前的势态上,即在较小通货膨胀压力下经济适当的高增长。

经济观察网 龚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据说其主调为求“稳”。本文尝试着对此进行分析。

第一,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看,中国在向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或即将)迈入其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无限的剩余劳动力已不复存在。这与第一阶段的“二元”经济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由于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工资上涨的压力不大,而劳动力工资水平则是决定物价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然而,当中国经济进入其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时,上述优势将不复存在。在最近一期的《求是》杂志上,温家宝总理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看成是推动通货膨胀的“长期”和“刚性”要素。而这种“长期”和“刚性”的背后,实际上是剩余劳动力的消化在中国已经或即将完成。剩余劳动力的不复存在是第二阶段中国经济通货膨胀的主要压力。

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是一对矛盾,即经济的高增长通常会引发通货膨胀。然而,这样一种关系(或矛盾)却又在不同的国家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当中国经济进入其发展的第二阶段时,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矛盾将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继续保持经济高增长所带来的通货膨胀的成本将会更高。

从这个意义上说,求“稳”,即不冒进,不跃进,适当降低经济增长的目标(或期望)是符合第二阶段中国经济大环境之战略考虑。

第二,从当前中国的经济周期形势看,中国经济目前刚刚度过了通货膨胀加速的危险。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中国启动了积极和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各级地方政府更是抓住了机遇,积极进行土地开发和引进投资。由积极和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所带来的投资高涨为中国经济克服金融海啸的冲击,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这样一种积极、宽松和高涨的势态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过去一年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6%以上,而住房和一些关键消费品的价格上涨更快。根据这样一种形势,国家及时推出了相对紧缩的调控政策(如房地产调控和相对偏紧的货币政策等)。今年十月,我们终于看到了通货膨胀的势头受到抑止:许多商品,如食品价格和PPI等均已环比已下降。通胀压力的减少也同时意味着需求和增速的放缓,尽管中国的经济增加率仍然居高。

从经济周期的视角看,求“稳”实际上意味着中央希望中国经济能够稳定在目前的势态上,即在较小通货膨胀压力下经济适当的高增长。

(作者为南开大学当代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