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华提/文 国人苦假冒伪劣久矣,而以食品领域为尤甚。从问题奶粉到地沟油,从染色馒头到瘦肉精,从万能牛肉膏到硫磺毒生姜,曾经何时,这些黑色新闻关键词攻占了国人的眼球,让人们对苏丹红、孔雀石绿、三聚氰胺这些化学工业词汇耳熟能详,以至于有玩笑说,中国食品业对普及化学工业知识居功厥伟。
和谐社会不容这些黑色幽默长久存在。近年来,从政府到民间,求治假冒伪劣的努力未曾中断。最近,又有新的政策在酝酿。12月13日,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表示,为建立健全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的约束激励机制,我国将把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工作纳入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将采取奖励的方法鼓励社会公众举报侵权和假冒伪劣行为。此言一出,舆论称善之余,对假冒伪劣的消除并未因此而抱乐观。
原因之一,在于假冒伪劣在今日中国的泛滥,是经济、政治、法律以及道德等多重原因所致,其治理也就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指望一个政策的出台而乾坤倒转。以农产品而论,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形态使得对农产品的监管几乎不可能。而大量低收入群体的存在,使得质次价廉的商品在相当长时间里拥有市场;至于各地方政府出于本地GDP的考虑,没有打击假冒伪劣的积极性,也是假冒伪劣商品顽强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不能独立办案的司法机构,更不能对假冒伪劣的受害人给予应有的司法救济。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成因,成就了中国作为假冒伪劣天堂的可悲现实。
不敢乐观的第二个原因,是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并不是政府说重视什么,什么就立竿见影地有效得到解决。相反,现实教育人们,在权力未能得到有效制约的情况下,政府非但不是解决问题的药方,事实上政府本身就是问题。例子在现实中可谓比比皆是。政府重视医疗,结果重视到垄断所有医疗资源的地步,公立医院可以无限扩张,民营医院到了连汤都快喝不到的地步,结果是,垄断格局下,公众用高昂的费用享受着低劣的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将打击假冒伪劣纳入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固然表示了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的姿态,但公众仍不敢轻易乐观,也是可以理解的心态。
当下,对于解决公众最为关切也是危害最大的假冒伪劣领域,也即食品安全问题,不妨引进海关标准与经验。就在姜增伟副部长透露上述信息的一个星期前,国新办发布《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称2010年输美食品合格率99.53%,出口欧盟的食品合格率99.78%。这一消息,立刻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公众对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信心。他们纷纷表示,此前有关食品安全标准、企业执行标准的能力、政府部门的监督难度,都因这一信息的披露而云开雾散。我们的政府是完全有能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只要他们向海关标准看齐就行!
(作者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