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盈利之路
导语:

经济观察报记者 刘睿 / 文  2010年7月,农业银行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横跨城乡”成为农行宣传的三大投资亮点之一。分支机构众多,貌似臃肿的农行,却做着“闷声发财”的生意,理财方面进一步挖掘高端客户,三农业务也是继续加大力度。

作为国有四大银行中最后一个上市的银行,农行作为商业银行,又需要开展带有政策性的“三农”业务,如何寻找出路,无疑是投资人最为关心的问题。

农行存在的问题与其成立初衷相关:支持我国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乡镇工业企业。农行分支机构高峰时期曾在全国每一个乡镇都设有网点,根据银监会的统计,2008年底,农行县域网点数占中国县域银行网点总数的12%,超过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总和。

从1980年起,农行就一直在进行着商业化改革,但步伐不大。1997年后,农行政策性业务剥离速度加快,农行的经营也日益强调以利润为核心。但农行仍然有部分贷款具有政策性贷款的性质,这是农行资产质量在四大商业银行中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

2007年,项俊波调任农行行长,农行开始转型:贯彻零售业务转型战略,持续进行个人贷款产品创新,完善客户分层服务体系,加强对公与个人金融产品联动营销等。个人金融业务成为发展重点,涉及具体业务包括个人存贷款、银行卡、代理基金、代理国债、私人银行等,成立了专门的零售业务部,

农行选择着重发展县域经济。将庞大的三农业务客户群进行分层,重点发展受益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对公客户,以及县市居民、个体商户、富裕农户等中高端个人客户。同时农行从客户资质、风险控制机制建设、合理定价等方面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原本令人担心的三农业务,成为农行发展的一块基石。

2010年底,三农金融业务存贷款增长率分别高出全行平均增幅0.5%和6.3%,惠农卡发卡量突破6000万张,资产回报率由0.62%提高到0.77%。

在城市金融业务方面,农行将客户分为普通客户、潜力客户、贵宾客户3类,进行差异化营销。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农行将网点相应分成3类:普通网点、精品网点、财富型网点,各自约占网点总数的56%、40%和4%,后两类网点所占比例将逐步提升。

2010年9月,农行私人银行部正式成立,成为国内第二家持牌私人银行经营机构。农行为个人金融资产在800 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与非金融服务,采用“1+N”的客户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包括个人财务管理、个人资产管理、私人金融顾问咨询、私人增值、个人跨境金融咨询与服务等五大系列。

截至2010年末,农行共发行个人理财产品326款,销售额8,883.67亿元,连续两年实现5倍以上的增长,个人理财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

或许以下数据更能说明农行盈利水平的提高:2011年上半年,农行净息差在四大行中居首位。2011年前3季度,农业银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548.24亿元,同比增长61.10%。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19.64%,较2010年末提高3.76%。同期,农行不良贷款余额879.56亿元,较中期减少20.92亿元,不良贷款率1.60%,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