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海权之路
导语:中国有可能走出一条新路,中国以对海洋的有效利用、开发为目标,将主要依赖外交和经济手段去拓展海洋利益。

 

2005年,中国政府、媒体及学术界等大张旗鼓地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追溯当年中国海权的强大,思索未来中国海权的发展。在国人眼里,中国海权既然曾有过辉煌,也就能够重新复兴,这是伟大历史底蕴赋予的自信。但当我们认真审视当代中国发展所处的时代条件,就会发现这种复兴注定是不可能的,中国既不可能重现郑和当年的辉煌,也不可能复制曾经的大英帝国及当今美国的海上霸权。

全新的海权模式

在笔者即将完成本书之时,欣闻承载着国人“蓝水海军”期待的“瓦良格”号航母终于起航,这也正式吹响了中国海军向远洋进军的号角。然而,如就海洋控制权和军事成就而言,这次航行注定无法恢复祖先曾经的荣光,中国无法成就世界海洋霸权,甚至是东亚地区的海洋霸权。中国没有条件,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去和美国争夺制海权,挑战美国的海洋霸权;同样没有条件,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在列强环伺的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成就所谓的“霸业”。

但中国却有可能走出一条新路,中国以对海洋的有效利用、开发为目标,将主要依赖外交和经济手段去拓展海洋利益。

因此,尽管中国不太可能拥有一支世界范围内的强大海军,但它对海洋的经济、科技、人文等方面的有效利用却有可能是世界范围内的,这是一种全新的海权模式。与历史上其他海权大国的崛起不同,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手段的最大特殊性就在于其所追求对海洋控制的有限性和对军事力量应用的极大克制。这种特殊性与中国的自身条件、面对的复杂环境不无关系,它同时也是国际政治文化和世界政治文明变迁的真实反映。中国海权的兴起将意味着世界新型海权发展模式的成功,中国海权的发展也意味着世界海权理念的革新。中国的海权战略自然也必须遵循物质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中国海权目标的界定、实现手段的选择也无不受到时代条件和国际规范的影响和约束。这种海权战略既是内生的,也是外生的。

 中国海权力量向往着和平崛起

不过,中国海权的发展也离不开海上力量的建设。中国仍需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去确保和平利用海洋,参与海洋事务的必要权利,这种权利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发展海权的基础。海上力量的主要作用其实在于赋予中国对自身安全的自信。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强邻环绕之中,拥有一定的军事威慑力量,对于促进中国采用更开放的心态参与国际事务将大有裨益。中国需要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让世界放心;世界也需要给予中国安全、中国核心利益最基本的尊重。世界上所有大国都积极经略海洋,发展强大海军,中国也需要获得与其大国地位相称的海洋权力。中国能否取得这样的海上力量,获得必要的海上空间,不仅取决于中国自己的努力,也取决于国际社会,尤其是霸权国家——美国能否认可和理解。对于中国来说,中国需要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去影响外部世界对中国海洋利益的认知和理解。中国海上力量发展的方式是和平的,目标也是有限的,中国的海上力量将定位为区域性强国,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维护中国的利益,在相对无限的空间范围内提供国际公共物品,承担应负的国际责任。

具体而言,中国海权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概括如下:军事上,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第一岛链内的海域谋求一定的军事优势;在西北太平洋和北部印度洋维持一定的力量存在,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海上力量共同维护亚太地区海域的安全与稳定;在世界范围内保持一定机动,积极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为维护世界海洋的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相对而言,中国对海洋的非军事利用则是无空间限制的。在国际法许可的范围内,中国将在世界海洋的广阔空间范围内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成为世界海洋经济强国。在外交上,中国需要维持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并在构建世界海洋新秩序方面有所建树。用一个维度去叙述中国海权的战略目标是困难的,从控制海洋的角度而言,中国要成为一个区域海洋强国;从经济的维度来看,中国海权的目标是世界海洋经济强国;从对世界海洋秩序和国际海洋事务的影响来看,中国要立志于成为一个海洋政治大国。(选摘)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