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印象完结篇:告别微笑之国
导语:“人生是一面镜子,对着它泯然微笑,它也会冲你开怀一笑”。这是泰国人教育女儿常用的一句话。它其实适用于每一个人。

 

经济观察网 汤向阳/文 从去年四月到达曼谷,转眼已近一年。这个迷人的热带国家在不经意间已经热过一个轮回。上一个热季里人人都在说,汤,你好;这一个热季开始大家都说,汤,再见!

 

朋友们问我,在泰国一年,最大的困难和最大的收获分别是什么。前一个问题好回答。远离故国亲朋,来到这语言不通的国家,成天鸡同鸭讲,食不知味。孤单彻骨,有如极寒。但后一个问题着实难住了我。

要说的收获太多了。

最大的收获是感动。为这个国家里国民们对于佛的虔诚和彼此间的善意。泰国人口中九成以上都信佛。街道边,大楼前,寺庙里;曼谷城,海岛上,深山里,每到一处必是佛像矗立,拜者云集。坐在靠窗的列车上旅行,不时可见身着黄袍的僧侣在站台边打坐修行;去寺庙住上几日,自有人料理起居,从来无需排队和“走关系”。佛的存在,与其说是宗教信仰,不如说是这个国家的整体气质。一个有着虔诚信仰的国家的国民必是长怀善心、宽和待人的,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泰国的佛教没有问题,它的国民没有烦恼。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跑遍了泰国二分之一的省份。令我感怀至深的是无论是在大城市喧嚣的闹市,还是海岛上安静的角落,处处都不难寻见简单的快乐和从容的笑容。在北部山区的夜市里,一个不过15岁的泰国女孩抱着吉他从容演唱,身着校服的同伴坐在下首默默配合。他们前面是一张纸牌,写明为学校的孤儿募捐。孩子们眼神明亮,表情安静,像是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忘掉了这世上的一切。行人和游客也都习以为常。有的驻足片刻,安静听听,微笑离开;有的席地而坐,面带笑容,默默欣赏;有的拉上同伴,凝神细听,陶醉其中。夜市灯光或明或暗,就着静静的月色,照在歌者和听者脸上都如梦幻般美好。

类似的场景几乎在我每一次出差或者旅行途中都会不期而遇。泰国朋友们每到一处必是慷慨解囊。我没有问他们是否担心上当受骗。这个问题在优美的吉他声里显得那么多余。

除了佛与善,泰国人逛公共寺庙免费、火车三等硬座免费、骂政府免责、购买进口商品很多都免税。再加上佛陀的影响和慈善的盛行,这大概解释了为什么在泰国贫困未必伴随着悲哀,苦难未必一定有眼泪。

民主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虽然它并不完美。在泰国,政府公职人员既不讨人喜欢也无高收入,收入高的泰国人多是服务于外企或者上市公司。 所以当在清迈省出差时,我们一行人与市长不期而遇,市长站立一旁而我们端坐如常时,我已经见怪不怪了。

我相信,为这个国家所吸引的绝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曼谷、清迈和青莱,我常常被地铁里、街道上乃至陋巷里络绎不绝的"老外"所蒙骗,恍惚觉得碰见他们的频率似乎比遇见泰国本地人还要高。至于东部和南部的海岛上,外国人的数目就更多了。即使是在位于中部深山老林的大象养殖园和峡谷深处里,我都会时不时遇见泰语流利、形色从容的外籍人士。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不是来旅游,而是长期居住于此。我在泰国采访过大概三十名老外,其中多数在泰国工作生活了十年、乃至二十年以上。能讲一口流利泰语、与泰国人结婚生子、打算养老于此的大有人在。这些人除了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通常都会参与到当地的慈善事业中。我曾专访扶轮社曼谷南部分社的主席马克先生。他告诉我在他的社团109名成员中包含了20个不同的国籍。他本人是英国公民。1990年来泰国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另外一位美国作家则干脆在曼谷购买公寓,将这里当成了小说的场景地。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吸引他们除了一年四季的明媚阳光和随处可见的热带风情之外,便是这个国家里人们常开不败的灿烂笑容。

然而,再怎样喜欢,终究要离开。泰国不太懂得中国人常说的“缘分”。对于交朋友,他们很有一套天然的“过滤”系统。喜欢的人,自然是嬉笑打闹、肆意开怀;不喜欢或者不熟悉的也会颔首微笑,从不失礼。只是短短一年,我便发现自己关于笑容的记忆已经根深蒂固。马路上偶遇陌生人时会心一笑;餐桌边语言不通时的歉然微笑;每天中午和一群泰国同事聚餐时的温馨调笑;海岛上旅行时被调皮的朋友用海水洗了个透的开怀大笑。再多的语言无从道尽。

“人生是一面镜子,对着它泯然微笑,它也会冲你开怀一笑”。这是泰国人教育女儿常用的一句话。它其实适用于每一个人。

心存善念,常有笑容,此生怕是不能与这微笑之国隔离了。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