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教授突破学术圈学霸垄断之风
导语:长期以来,中国的学术圈陷入论资排辈、抵制创新、排斥异己、近亲繁殖、歧视青年等多种怪圈之中。

经济观察网 陈杰人/文 3月20日,位于长沙的我国重点高校中南大学宣布,聘请该校年仅22岁的大四学生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进入著名数学家侯振挺教授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刘路也因此成为我国最年轻的“正教授”。校长张尧学表示,将腾出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刘路开展研究,他还表示,可以“十年不考核他”。

中南大学之所以作出这项决定,源于去年刘路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给了国际数学逻辑界一个惊喜,刘路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被提名“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希望之星”。中南大学还决定,由学校推荐刘路参加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的评选,并奖励其100万元。

就在中南大学作出如此破天荒的聘任决定之际,有关人员开始说风凉话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天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数学家”认为中南大学此举有些“荒唐”,但他又不愿对刘路的研究工作作出评价。而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理学院院长汤涛则提醒说,希望媒体不要“捧杀”刘路。

如果说,汤涛教授的提醒还包含有很大善意,那么天津那位所谓数学家的话,更多的则是一种酸葡萄心态,说白了,他所谓的“荒唐”,无非就是容不得学术机构的用人制度改革,容不得年轻人的异军突起。

在我看来,中南大学此番用非常力度聘任刘路,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突破意义。首先,此举打破了中国学术机构论资排辈的传统,在学术圈这一潭死水内吹动了一丝波纹;其次,有助于突破学术圈的学霸垄断之风,创造了年轻人仅凭科研成果上位的新机制。

长期以来,中国的学术圈因为传统文化、利益垄断和官僚主义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愈来愈陷入论资排辈、抵制创新、排斥异己、近亲繁殖、歧视青年等多种怪圈之中。受此影响,中国的科研日益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创新机制、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创新人才,而这些,又深刻地影响到整个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些负面影响,我们从中国的汽车业、机械业、医药业等行业的严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态势,就可以清晰看出。

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能否发展,发展到何种水平,主要依托于产业的科技创新机制,而这一机制又直接决定于学术圈的创新之风和人才资源现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能否快速发展,主要依托于公共管理思路和体制创新,而这些思路和体制,也决定于学术圈的自由思考、勇于突破的风气。

中南大学敢于聘任一位22岁的大四学生为正教授级研究员,不仅需要很大的突破旧机制的勇气,更需要对自身长期形成的人才队伍建设旧思维的突破。

当然我也注意到,中南大学将刘路聘为正教授级的研究员,其实与国家的人事管理政策还有很大冲突。比如按照国家的政策,一个人要真正成为被政府认可的“教授”,还需要经过职称评比中的考试、文凭、外语、论文数量等很多关口。因此,中南大学此举,也是对国家人事政策特别是高层次人事管理政策的拷问,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从实际出发,对有关政策作出重要调整。

对于刘路而言,我相信,只要他不把自己当“仲永”,只要能够像过去那样潜心研究,一定能够再创业绩。我更相信,中南大学以如此勇气聘任他,绝不只是为了出一次风头,而是真正恤才,真正试图打造具有创新机制的人才队伍和人才机制。我希望,这么一次突破,不仅成为中南大学师生的福音,更成为中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次福音。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