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之痛是社会的隐疾
导语:不要将“医患之痛”完全归罪于不完善的制度,如果每个人都坚守自己的底线,尽力地控制人性之恶的泛滥,至少是“不作恶”,那么坏的制度势必会被改造。否则,没有底线的社会,痛的地方不仅仅是医患之间,警察与民众、城管与小贩、官员与庶民等等关系都将成为痛点所在,整个社会将百病缠身。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启越 那个无辜的、年轻的男孩王浩之死能像孙志刚一样改变点什么吗?他能是医患纠纷中的最后一个受害者吗?统计显示,恶性医患冲突逐年上升,仅2011年全国就发生了10起砍杀医务人员血案。我们的判断是,如果医患之间的信任不能重建,医患流血将成为常态。

这显然是一连串“不正常”堆砌出的“常态”。通宵排队挂号,一个感冒要花费上千元,低级医疗事故频繁发生,医疗纠纷久拖不决,这些都是患者眼中的不正常。医生呢,他们眼里同样也有很多不正常:不乱开药就不能养活自己;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看上百个病人;患者对任何处方都充满质疑。这些不正常彼此交织,导致的结果是患者手持水果刀,医生头戴钢盔身带保镖,“医者父母心”变成了医患之间的“仇心”。

杀医行为无疑是极度恶劣的,除非法律正义的审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剥夺他人的生命。我们也谴责任何形式的暴力,但是暴力恰恰就围绕在我们周围,都是以弱者反抗强者的姿态出现:小贩的愤怒是因为被城管踢翻了摊位;被拆迁户投掷燃烧瓶是因为被官员强拆了房屋;患者也是弱者,当他躺在手术台上,被割错了器官,他能不愤怒吗?

从理性的角度解释当下的医患何以如此对立并不困难。将任何一个医患纠纷个案做一个整体性审视,都不难发现这其中都遵循同一个模式:患者用高昂的代价(包括物质和精神)得到了并不满意的治疗效果甚至是相反的结果,交换性价比之低足以让患者心生怨气,而医生惟一的解释是医学不是万能的,这并不是狡辩。但问题是患者的怨气却没有适当的发泄渠道,最终衍变成了实际的砍杀行为。

我们也许可以用制度建设来解决部分问题,比如通过医改破除以药养医的弊端,建立更多的医院让看病不再难,制订更好的法规让医患纠纷顺畅解决等等,但是同样,制度不是万能的,医患纠纷乃至这个社会,缺少的是一种叫“责任”的东西。

哈耶克说:市场经济最重要的道德基础就是“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源于每个人对自己行为的一切后果负责的道德感。没有基于道德感基础之上的责任感,任何职业都将失去它的社会价值。要言之,完全丧失了责任感的人,已不能被视为文明社会的一员。由无数多个这种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其生存意蕴也将降低到一种非常可怕的程度。

具体来说,医生是不是可以因为收入低,而不顾自己的责任肆意为患者开药甚至是过度治疗?城管是不是可以因为自己的权力,降低底线殴打残疾小贩?还有官员是不是可以因为要城市建设,随便拆掉别人的房屋?还有我们这个社会的每个人,是不是可以因为怕被诬陷,就丢弃自己的人性,对路边等待救助的老人视而不见?

如果这种“责任感”消失,那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信任消失,正如哈耶克所言,我们的社会将会非常可怕,食品是有毒的、医院是不安全的、路上是危险的,整个社会进入一种“互害”模式,每个人都可能伤害别人,同时又被别人伤害。患者被医生伤害,而医生又有可能是被拆迁者,而患者也可能是出售“毒奶粉”的奸商。

所以,不要将“医患之痛”完全归罪于不完善的制度,当然坏的制度可能放大人性之恶,好的制度却能让人心向善。如果每个人都坚守自己的底线,尽力地控制人性之恶的泛滥,至少是“不作恶”,那么坏的制度势必会被改造。否则,没有底线的社会,痛的地方不仅仅是医患之间,警察与民众、城管与小贩、官员与庶民等等关系都将成为痛点所在,整个社会将百病缠身。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