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旅费这件小事
导语:差旅标准只是诸多员工福利中的一项,再多元化的职业生态,也不会有人为了更加满意的差旅制度而选择一个公司。

 

经济观察报 施健子/文 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在中国被戏称为“经济舱代言人”,因为他的大多数出行,都是靠经济舱解决。而在刚刚闭幕的博鳌论坛上,换酒店的一出热闹戏码,又带出了一场差旅费之争。很快有美国使馆的出差标准流传开来,据说,按标准,一般官员是住不起2000多元的房间的(大使的标准在不在此列存疑)。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不用解释却边际模糊的话题,既公共又私人,在职场上它完全继承并足以说明不同企业的DNA。用来探讨“出差之于企业和个人未来”这样的问题显得不合时宜,在差旅费这件小事上,赤裸裸的职场本位主义显得更加真实。

不久前有一部讲投资银行家并购商战的电影《亲密敌人》,票房似乎还不错,不知道导演徐静蕾会不会误会观众的意思——与其说买票看戏的人是向她的才华致敬,不如说她选对了题材,在看电影习惯捎上两包爆米花的普通观众眼中,这个高帅富浓度最高的精英行业自然是神秘且傲慢的,不就是去香港出趟差,高级轿车还能配个本地司机,除此之外,想飞就飞的外航头等舱以及作为标配的五星级酒店行政套房,或许这才叫做生活?

有人认为这些桥段是虚构,导演放大了某些面向,但她对于投行人生活工作的外在形式还是做了调研的,W先生可以作证。他从北大数学系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某中字头著名投资公司做行业研究,第一次出差时还处在蒙昧的小农意识中,定了往返经济舱的机票,几乎被部门助理鄙夷的白眼淹死,省钱这两个字不就等于扇了这个不差钱行业一记耳光嘛,为了谁买单的事与客户争执是多么低级的一件事,这点小钱公司还是出得起的——两年后的他衣冠楚楚,俨然已是某航空公司的金卡会员——每周两次往返于呼和浩特和北京之间,当然坐的是商务舱,只是其余几个常去的目的地城市,温州、榆林和太原,也颇让人提不起兴致。不信问问罗兰贝格、麦肯锡等,如果坐了普通舱,订了五星级以下的酒店,无疑是自毁前程,除非当地没有五星的。

W先生乐在其中,这是工作需要,在这个圈子里混除了勇还得有谋,无论是良性或非良性的资本市场里,评估第三方服务机构资质的方式都极其肤浅,用一切的具有标签化意义的事物包装自己,才是行业里的成功之道。

北京双高志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大秦也认同这个观点,差旅费的差异化首先体现在行业上,对于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咨询公司这类服务机构以及奢侈品公司而言,商务活动中高规格的食宿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司形象与职业尊严。“在这行里有一句话,一天动物园,一辈子动物园。”郝大秦说。动物园是北京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换句话说,那些与客户打交道的所谓商务人士,自我包装是一项缜密且持久的系统工程,面对财大气粗的客户,只有头等舱和五星级酒店的房卡还不够,他和你讲爱马仕,你要同他讲高级定制,他新买了块劳力士,那么最好是在给他布菜的时候,你能不经意地露出那块汝拉山谷独立制表师的手工表。总之,总有一条能够击穿他们被财富禁锢的心灵进而帮助你树立起拥有雄厚实力的专业形象。

听起来有点儿扯,可不是吗?相比之下,其他有实体产品的行业则低调很多。前两年,某大型通信供应商意识到员工差旅福利对企业品牌宣传的正面作用,规定与客户直接相关的出差,员工要住五星级酒店,政策制定人还有另一层考量,对于一个需要大批量应聘毕业生的企业而言,出入高级酒店的工作环境显然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但因为住宿标准陡然提高而饭补依然停留在一天80元,月黑风高的夜里那些从酒店大门闪身窜入附近小巷子解决晚饭并追着老板索要发票的,一定都是他们的人。

应该只有深谙“中国特色”的民企才能做到如此精确地在务实与务虚之间贴地飞行,从企业属性来区分的话,外资企业似乎普遍比本土企业更端着架子,因此也更为重视员工的差旅标准。我们在谈论外企时通常只是笼统指代那些高知名度的企业,要知道大多数的外企职员都没有Google一样的食堂和IBM的非传统激励机制,同理,在出差这个问题上,那些散落的小企业更具有样本分析的价值。

创业型公司往往都用惯性亢奋掩盖疲惫感。小P就职于一家小型的法国葡萄酒进口公司,老板是法国人,只有在每年两次的全国性烟酒茶博览会上,才会特批五星级酒店的住宿费用,其他时候,老板连带员工,出差都住在快捷酒店里。

那些走上轨道的大公司总归是好一点。施耐德电气的差旅管理制度足足有9页,规定普通员工每天房费报销标准最高不能超过人民币400元(其中北京不超过460元,上海不超过550元)。部门经理(含)以上人员每天房费报销标准最高不超过人民币600元。除交通费外,国内商务出差的餐饮补贴为150元/天。如果是连续5天以上的出差,公司还会承担洗衣费和西装熨衣费。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公司基本上都有协议价酒店,所以一线城市的500元基本可以保证四星级以上的住宿条件。

在GE工作的L先生为外企服务已经有12年了,在他看来,目前外企在差旅标准这方面的优势已大不如前。大多数第一代的外企人经历过那个特殊时期,他们的标准远超过同时期的“国家干部”,在火车软座软卧和坐飞机还属于奢侈旅行的时代,这些对外企来说都不在话下。

郝大秦认为外企的高标准最初来自外国员工出差中国时的自我补偿心理,进而辐射到中方员工。而近些年差旅标准的收紧,除了外企日益本土化趋势的原因外,实报实销的宽松预算用在人力成本控制和员工自律上,都是失败的实验。

L先生抓住了“美好时光”的一个尾巴。他在酒店里大方地洗过20块钱一双的袜子,只有穷酸的人才会把洗好的袜子和内裤晾在空调的出风口上呢——当时的商务人士在房费上享有极大的自主权,不光是洗衣服,在餐厅吃饭、房间迷你吧的消费都可以算进房费一并报销。他甚至还听说过极端的例子,有人在夏天出差的时候把冬天的大衣带上,送到酒店洗衣房里洗,反正不是自己掏钱。

信息不对等且缺乏有效监督的年代短暂得不得了。现在,外企的HR们会严格考量当地的消费水平,可以报销的类目和各种特殊情况被描述得非常细致,比如说,出差人员出发晚于/返回早于中午12点,当时只能享有一半的补贴。而且,外企几乎都有独立的第三方差旅管理机构,酒店、机票的支付都通过公司信用卡,从源头上就杜绝了贪小便宜事件的卷土重来。

相反,倒是一些国企的性价比显得越来越高。某冶金系统下的大型国企,文件里的规定苛刻得过分,出差一律乘坐火车,普通员工的住宿标准是每日180元,餐费补贴60元,按这个标准,连快捷酒店都住不起。

外企花自己的钱,勒紧裤腰带样样精打细算严格按章办事,而国企底下多得是心照不宣的秘密和通行的潜规则,事实上,只要不是太过离谱,基本上员工在外的食宿机票,都可以实报实销。而且,如果晋升到某些高级别,差旅费标准据实报销无上限。

差旅标准只是诸多员工福利中的一项,再多元化的职业生态,也不会有人为了更加满意的差旅制度而选择一个公司。只是,除了硬性的职位与工资指标之外,睥睨同行所获得的优越感和虚荣心,才更适合用来打发孤独旅人的不安和焦虑。

差旅费不完全行业标准:

公司:完美时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所属行业:IT

交通:乘坐火车、轮船、汽车6小时以内可到达出差地点,员工一律乘坐火车、轮船、汽车且不能乘坐卧席;火车优先于轮船和汽车。乘坐火车、轮船、汽车6小时以内不可到达出差地点且无15小时以内的朝发夕至火车可到达出差地点,员工可以乘坐飞机。境内出差员工如当日全部乘坐公共交通,则可享受当日20元/人/天的交通费用补贴。

住宿:目的地为国内一线城市的普通员工,每晚住宿标准不超过400元,省会或二线城市,每晚不超过300元,其他地区不超过200元。

出差餐费补贴:境内出差补贴标准为60元/人/天

公司:ABB(中国)有限公司

所属行业:电气

交通:单程飞行时间超过5个小时,公司总经理/本地业务单元负责人以上人员可以选择公务舱,5小时以内的航程,所有员工都要乘坐经济舱。如果乘坐火车,火车票价不得高于飞机票价。

住宿: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差,部门经理以上人员的酒店标准是每晚800元,一般员工为每晚500元。有指定酒店的城市,部门经理以上人员每晚可住500元以内的酒店,其他员工的上限为400元。三线城市,部门经理以上人员住宿标准是400元/晚,其他员工为300元/晚。出差餐费补贴:境内出差不高于150元/人/天

公司:中航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所属行业:航天

交通:除非特殊情况,员工国内出差原则上应该选择火车。6-10级员工只能乘坐火车硬席,轮船的三等舱位,飞机的经济舱。4-5级员工可以选择火车软席、二等舱位的轮船以及飞机经济舱。1-3级员工按实报销。

住宿:新进员工国内出差,一线城市住宿标准是150元/晚,其余地区是120元/晚。5-6级员工在一线城市可住不超过450元/晚的酒店,其余地区360元/晚。4级员工一线城市住宿标准是600元/晚,其余地区是480元/晚。出差餐费补贴:境内出差50元/人/天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