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建设费换马甲
如果是公益事业,应该是税收支持财政,之后财政买单,然后老百姓享受低成本高质量服务;如果是市场,那么市场主体自担成本和风险,自负盈亏。但是我 们这里很多事情总是例外,它明明是市场主体,却要老百姓额外集资建设这个市场,并且老百姓没有股份,不能分红,还要承受质次价高的市场化服务。
——《经济观察网》
机场建设费之存废,不在形名之争,而在实体与程序上。即使一时之间难以取消,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有征收的必要,亦要在这两个方面有所交代,而不只是换个马甲了事。
——《广州日报》
公众关心的不是它叫什么,它的名头是什么(机场建设费还是民航发展基金),重要的是能否做到合理征收、分配,善于运用,使其成为支持我国航空业发展的一份力量,让公众真正得到实惠。
——《东方早报》
换“马甲”的行动无法平息民怨,相反倒更可能使民众积怨更深:财政收入节节攀升,为什么还要向民众伸手建立这样一笔政府性基金呢?
——《南方都市报》
这样的利益思维,与收费公路政策惊人相似。变身为民航发展基金的机场建设费,正在成为另一个尾大不掉的公路收费。
——《青年时报》
如果说,民航发展基金需要旅客缴费,应该拿出充分的依据征求广大旅客的意见,并经过人大立法。在不征求社会意见的情况下强行收取,就与某些行业的“霸王条款”一样。
——《华西都市报》
“收费经济”利用计划经济时代余留下来的权力之力,侵吞本来应该通过交易者的博弈产生的“市场红利”,它给权力部门制造了寻租机会,却增加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对经济运行起到的是一种阻滞作用。
——《燕赵都市报》
毒胶囊
摆在面上的监管成绩一套又一套,实际的监管效果一点都没有,这是一种典型的“纸上监管”。必须依法彻查追究官员的失职渎职责任,否则“高度重视”就只能是虚伪的形式主义。
——《新京报》
胶囊,只是医药生产行业产业链上最末端极不起眼的一环,这个环节出问题,除了生产者和监管者难辞其咎之外,是不是应该反思整个行业所存在的问题呢?事件最终是仅仅就事论事处理几个责任人,还是由此来正视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推动整个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广州日报》
执法部门要缓解民众的焦虑,要重树公信,其调查绝不能止于媒体曝光的2家胶囊厂、9家药厂、13种药,而应进行“地毯式的调查”,在全国彻查,相关企业应家家过筛,并回溯上游。
——《东方早报》
“唯低价中标”的药品招标制度,早已被国人诟病。“毒胶囊事件”呼唤着对于厂家生产质量和信誉的评分也作为加权分引入招标制度。
——《南方都市报》
我们需要健康的中国,健康中国的前提是公民健康,而公民健康,既需要监管部门保驾护航,也需要食品、药品生产企业遵循良知,但良知是靠不住的,只能靠更多公民勇敢站出来,拒绝黑心企业侵袭,督促监管部门尽力。
——《中国青年报》
眼睛花判错案
用所谓“眼睛花”为自己判“葫芦案”打马虎眼,不仅是可能存在徇私枉法的问题,还是低估公众智商,为了司法不公,掩饰谎言。即便普通公民不懂法律,也不会轻易相信“眼睛花”就会将案件“判错了”的这种弥天大谎。这表明我们的某些司法人员搞司法不公已经肆无忌惮,到了对必须对司法下猛药的时候了!
——《经济观察网》
事实证明,不论是《红楼梦》里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还是现代版的几起“葫芦案”,每一起“葫芦案”的背后都藏着猫腻。那么,就不能凭当事法官一句“眼睛花”就糊弄过去,相关部门应该查清这起“葫芦案”背后的真相,惩治渎职者,以儆效尤。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