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泥核桃”到“油条哥”
导语:与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相比,不诚实的商业行为可能让经营者陷入更大的困境当中,法律的惩罚和舆论的压力可能彻底断送企业的前途。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张邦松 一个卖油条的火了。并不是因为这个被网友称为“油条哥”的商贩炸的油条有独家秘方和奇特的口感,恰恰相反,他只是炸出了最正常最普通的油条。报道称,河北保定一个卖油条的大学生,2012年5月央视报道后走红网络。他的油条因坚决不用“复炸油”,而被消费者称为“良心油条”,他也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良心油条哥”。

看了这条消息,我们不禁惊诧这个世界出名的门槛已经降到如此之低,一个商贩仅仅是因为做了分内的事就能受到如此追捧。但看过另一则报道后,你就会理解其中的原因。

不久郑州一位消费者买了几斤核桃,打开后发现里面不是核桃肉,而是水泥。为了多赚钱,商贩将薄皮核桃掰开,取出核桃仁后,装上水泥块出售,为了防止晃动时水泥块发出声响,造假者还在水泥块外面包了纸。颇具意味的是,公众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对造假行为的声讨,也许大家早已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形形色色的造假者。更多人表达了这样的困惑:往核桃里掺水泥,并且还要做得严丝合缝、不露痕迹,这是多么繁琐而高难度的技术活,有这本事干点什么正经生意不好,非得走这个歪门邪道?

我们常常惊诧于造假者的想象力和与此相适应的技术能力,他们能用纸壳做包子,用皮鞋做胶囊,用明胶做猪耳朵,并且惟妙惟肖,真假莫辨,为什么就不能像“油条哥”一样,用真正的材料,最简单的方法做出放心的产品?

这两起发生在小商贩身上的事,其实折射的正是整个中国商业社会面临的困境和误区。在我们这个时代,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面临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迫使个人或组织去走捷径,去追逐一己私利,不顾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他人或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很多人都希望挣快钱,图暴利,但实际上这却是一条错误的路径。它的迷惑性在于,它看似是一条能以最快、最省力的方式达到致富的目的捷径,实际上却是最荆棘密布、与目标最南辕北辙的道路。与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相比,不诚实的商业行为可能让经营者陷入更大的困境当中,法律的惩罚和舆论的压力可能彻底断送企业的前途。

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但不诚信的行为依然无法禁绝,甚至愈演愈烈,其原因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以利润为中心的思维。就像米尔顿·弗里德曼相信的那样,市场能解决一切,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社会公益会自动产生,因此,企业只需紧紧盯住利润。在一个宏观的、长期的市场里,这个观点是成立的,但我们无法用这个观点来指导我们微观世界的商业操作。例如,长期来看,“水泥核桃”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因为没有人可以吃下这样的核桃,但在当下而言,确实有人因为这样的核桃而受到损害。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地在商业世界中倡导道德的力量,要让经营者明白,利润为中心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道德为其指明方向,利润的驱动力可能把你带向深渊。

还有一个疑问是,如果大家都做“油条哥”,用货真价实的产品去面对消费者,是不是意味着诚信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将不再存在?并非如此。首先诚信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长久坚持并非易事,那些我们熟悉的“金字招牌”正是在这种长久的坚持中深入民心的;同时,鼓励诚信并不意味着否定创新,诚信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只有以此为基础的创新,才能根深蒂固,才能做成百年老店。正如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教授在经济观察报“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评选活动中所说的那样:“一个长期持久的企业,必须把自己的经济价值的追求和对社会价值、社会责任的追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