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伟“离职”背后

赵娟2012-04-28 08:52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赵娟  2012年4月最后一周,公募基金业已经许久没有如此喧闹过。

一如以往,各基金一季报在这一时间段公布,“A股最赚钱的基金”华夏大盘精选一笔不同寻常的高比例净赎回引爆了全行业。

机构赎回、缘起于其基金经理、华夏基金副总经理王亚伟离职的消息迅速蔓延。

中国人寿、泰康资产等数家国内大型保险公司投资业务相关人士均对记者表示,未曾赎回该基金,且对于这些大型机构而言,华夏大盘仅被赎回不到两亿,与其动辄几十亿的投资进出相比实在甚微,但他们也透露都从不同渠道获知这一传闻。

4月25日,华夏基金一改此前对此类传闻坚决否定或不屑评论的态度,积极对外回应:“目前没有确切消息,如果有确切消息会及时告知。”这一“未否认”的态度,无疑推波助澜,将王亚伟推到了离职的边缘。

这一天,恰巧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刚从美国回到北京。华夏基金已连续举办两届中美基金高峰论坛,以此和海外机构沟通交流,去年在北京香山,今年则在美国。据悉,上述回应是获得范勇宏首肯后发出。

最近三年间,公募“一哥”王亚伟要离职的消息已在业内传播了近十次,但从未如此次接近现实。无论华夏基金内部人士抑或外界,多数人已经判定,这一次,王亚伟走定了。

从2007年开始,公募基金业老牌基金经理大多陆续离职,头顶光环的王亚伟被称为无奈中“孤独坚守”,有人说,他是公募基金、更是华夏基金的一面不能倒的旗帜。而为何此时,王亚伟真的可以选择离开了?

一场暗战的结局?

今年初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曾对记者称,“股东和管理层如此不和,今年华夏基金一定会有大变动。”仅过数月,华夏基金果真要物是人非。

去年11月,华夏基金持续5年的股权转让终落定,但其管理层与大股东中信证券之间的矛盾依然是公开的话题。

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与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气场不合的最初原因外人不得而知。不过,自中信证券入主华夏基金后,二人之间的矛盾即逐渐显露。

2004-2007年券商综合治理时期,中信证券与北京市政府、中国建银投资合作重组华夏证券,2007年3月,北京市国资委宣布放弃外资的高价竞购,而将所持有的40.725%华夏基金股权低价转让给中信证券,以此作为中信证券将注册地点由深圳迁回北京的条件之一。有趣的是,后来中信证券在落地北京仅短短三个月后又将注册地迁回深圳。而华夏与之,也本就不是一桩“自由恋爱”。

完成对华夏基金全部股权收购后,中信证券放弃了旗下原中信基金当时依然稀缺的牌照,选择将中信基金与华夏基金合并,亦是在证监会带领下欲打造业内首个合并案例。但华夏基金与中信证券的矛盾从此公开化。

实际上,虽名为两家基金合并,不如说华夏基金仅留下了原中信基金的资产,而一人不用。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当时,范勇宏曾专门写信给董事长王东明,内容是,希望保证华夏基金管理和人事任免的独立性。言外之意明了——不愿接受中信基金管理层。据悉,王东明看信后大怒。中信基金总经理吕涛原为王东明昔日秘书,王东明此前或未想到其旧部会因此合并需另寻出路。

不久后,中信基金员工在投研会上遭华夏基金团队奚落事件被曝出,最终多数人选择了出走。

此后多年,中信证券每年一次的年会上,各子公司一把手多会出席,唯独华夏基金范勇宏从未露面。而代其参会过的华夏基金数位副总经理,也多备受冷落。

据悉,中信证券内部会议上,高管们谈到华夏基金,态度几乎都只能是——能为我们赚钱就好了。

而在股权转让问题上,中信证券和华夏基金更是数年博弈。

华夏基金管理层是业内著名的强势团队,华夏基金发展为业内龙头,管理团队功不可没,因此不希望管理层控制权被削弱以及寻求股权激励一直是范勇宏团队的诉求。华夏基金内部还曾有传闻,范勇宏可能接任华夏基金董事长。

由于持股超限,中信证券需将所持有的华夏基金51%的股权转让他人。这一过程中,范勇宏直接联系有意向的购买人、去海外寻找买家、有意参股者都需经过华夏管理层认可的传言不绝。事后,已经出局的重庆信托更被认定是华夏基金当时所确定的代持股东。

但中信证券则看上去按兵不动。2010-2011年间数个有意向的购买方都被媒体公开于众,但又都被“淘汰”,最终,中信证券将股权分为5份出售,5位购买者都为资本市场并不熟悉的新面孔,留下的股东与华夏基金管理层的联系已被大大削弱,而中信证券只需与其中两家交好即可依然掌控大局。

期间,王东明曾表态并不急于将华夏基金股权出手,华夏基金则承担了因股东持股超限违规的代价,旗下所有新产品被暂停发行了两年之久,规模遭同行追赶。

在这次股权博弈中,很明显,中信证券最终站在了上风,而他们的战略似乎很简单:不露声色,但态度坚定。中信证券还获得了连续四年华夏基金贡献的超过10亿元的净利润。

中信证券与华夏基金高层的关系也曾一度缓解,达成默契。中信证券一位高层曾对本报表示,买入股权经营一家企业有各种各样操作方法,目的就是为了给股东更好的回报,精力搁在为控制权争来争去弄的两败俱伤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会做好股东的角色,给管理层足够的信任。

不过,就在此次王亚伟离职消息传出之前,华夏基金管理层与大股东近期又不和的传闻亦再次传出。

2012年初,华夏基金高调对外透露,公司将全员降薪,理由是股东们对其利润下降不满,对过高的人力资源投入不满。

但殊不知,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一直都是基金公司股权激励的摇旗者,他多次表达基金行业应以人力资源为核心,撰文呼吁行业制度松绑。

而其实,2010年,华夏基金的年终奖早已十分丰厚。有说法是,管理层将许多临时员工转为正式员工做多员工总数,而在股权转让前将存余的利润分给了主要员工。

华夏基金管理层也未放弃一直以来的诉求。今年2月,华夏基金被媒体爆出通过壳公司筹建销售子公司“华夏人”,其核心高管为实际控制人,拟以此曲线实现股权激励。但被曝光后,华夏内部的一致口径变为,华夏人公司并未开展过任何业务,也未申请过第三方销售牌照,这家公司一切动向已停。

数年来华夏基金的董事会结构在业内颇为特殊,仅董事长王东明、总经理范勇宏,外加三名独立董事,而无其他董事。这或是两方一直抗衡的结果。

管理层与股东方的对抗并非一道是非题,但从力争人事任免权到寻找股东代持,再到筹备壳公司,范勇宏看似已经步步退败。

而他最大的砝码,则是他自己,以及他的团队、他的头牌——王亚伟。

就在股权转让的过程中,2010年7月,市场曾有传言,范勇宏将与王亚伟一同辞职,但被证监会驳回。证监会内部人士称,从未接到过华夏基金高管辞职的报告,从程序上看,高管辞职在公司内部流程走完后,只需上报证监会。但这一传闻一度沸沸扬扬,亦被人看做“以退为进”之举。

而这一次,所有尝试后,华夏基金管理层难道已经无路可退?

华夏变局

其实,留心华夏基金最近两年的变动,大不同前,但似曾相识。

目前华夏基金在两年间已接连培养起8位高管,已是业内最多,除了总经理还有6位副总经理、1位督查长,最新提拔的是今年4月21日同样是投研体系出身的副总经理林浩。而2010年,另一大基金公司博时基金原总经理肖风离职前夕,亦同时提拔过5位副总经理。

当时,肖风对离职依然讳莫如深,但不到一年即出走PE,同时提拔5位高管的举动也被认为是安抚军心为离职进行铺垫。

再观华夏基金最引以为豪的投资部,许多核心人士都为自己找到了出路——郭树强领军天弘,张益驰、孙建东、杨爱斌先后转投私募,张龙出走美国等等。

华夏基金内部目前还剩下的早年核心为执行副总经理滕天明、主管机构业务副总经理张后奇、主管公募销售副总经理吴志军、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刘文动等。其中,滕天明是华夏内部被誉为范勇宏最信任的人。如若范勇宏有朝一日果真离开华夏基金,在华夏基金内部看来,除非中信指派,接替他的,将是滕天明。

而其投资总监刘文动,善于管理和宏观研究,颇善言辞,曾被同行称为“口才最好的投资总监”,但其投资能力实属一般。今年,华夏基金大幅调整了基金经理团队,刘文动退居二线。亦有说法是,最近两年,刘文动与中信证券方面交往颇多。

有人说华夏基金已无干将。今年华夏基金可以发行新基金后,将方向定在了固定收益产品和工具类产品上。该公司内部人士称,培养一位优秀基金经理很困难,而没有好的基金经理股票型基金的业绩难有保障。

今年初,华夏基金投研体系五年来首次大变动,连续对旗下9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做出了十余次调整,提拔多位基金经理助理之后,还从银河基金挖来孙振峰任华夏成长基金经理,这也是最近几年来华夏基金第一次从外引入基金经理。

这一切源于华夏基金对业绩的不满。2011年,华夏基金业绩整体下滑,华夏优势增长、华夏复兴、华夏盛世业绩均排在了同类后三分之一的位子。其实2010年,其整体业绩即已不再那么耀眼。

相应的华夏基金总资产规模也已经连续两年已400亿元的速度缩水。

稳坐业内规模第一交椅数年,范勇宏似乎并不担心华夏基金规模的缩水,在华夏内部他曾多次提到2009年华夏盛世和沪深300指数基金发行时机不对,规模冒进,但业绩不佳反伤了持有人。

在业内,华夏基金是最早开始重视投研团队的公司,2006年华夏基金主要策略即从营销导向变为投研导向,投研团队不再配合任何销售工作。而其基金经理的收入亦是业内最高,股票型基金经理月薪十万早已在多年前就已实现。

范勇宏的思路下,华夏基金未来的出路依然只能是做好业绩,有了业绩,才能保住规模和品牌。不管谁将离开,这一思路或是目前华夏上下既定的方向。

如果不是博弈退败,范勇宏已经不再需要王亚伟了吗?

而尤其在华夏的核心投研体系中,王亚伟似乎已是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明星老将。之于他,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其他,都更需要一个安全的着陆地。

近期业内亦多处传闻,范勇宏将就职证监会。

王亚伟留下什么

“王亚伟最终还是要离开,就像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其实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并无意外之处。

王亚伟的一位老同事感叹,这份工作他已做了十多年了。在众多出走私募的老牌基金经理眼中,王亚伟本已是个特例。

既然是这样一个充满光环的“神话”型人才,而他管理的两只基金资产总规模仅72亿元,从常理看似乎大材小用。但华夏基金为了保住自己的金字招牌,此前不愿做任何冒险,例如打开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的申购。王亚伟更像被“困”其中。

如今,在和股东一系列较量后,华夏基金管理层已更没有必要冒险。王亚伟亦不能砸掉自己的招牌,急流勇退或是最好的出路。

其实,王亚伟已经是在寻找最安全的降落法。2010年7月,他即宣布不再担任华夏基金投委会主席,而去年以来,关于他离职的传闻数次甚嚣尘上,到最近的一次,不少业内人士已是审美疲劳。

一位熟识王亚伟的基金经理认为,他最可能的选择是,短期内“人间蒸发”一段时间,或休息或出国,总之不再出现在国内公众的视线中。

华夏基金旧将郭树强转做天弘基金总经理时,业内既有传言,天津方面承诺华夏管理层股权,王亚伟、范勇宏也会先后加盟天弘基金再造一个小华夏。但如此激进的“对抗”式退出,在一向传统的证监会监管体制下,似乎不太可能。

而天弘基金内部人士则表示,郭树强来到天弘后曾称并做到了,“公司不盈利我即不拿奖金”,干劲十足,并无任何要让位之像。

王亚伟离开公募最大的平台而继续留在公募界已不合常理。

去年以来,他将转投中信产业基金的消息也数次传出。但中信产业基金相关人士明确对记者表示,无此可能。

虽然中信证券与范勇宏关系僵硬,但无论是中信证券还是中信集团高层都有人对王亚伟均颇为赏识,亦有过传闻,王亚伟将留在中信集团。但提及当年范勇宏对王亚伟的知遇之恩,华夏基金内部人士也认为,这种说法没有可能。除非,二人关系并非外界所想那般牢固。

2011年,从纽约还传来过消息,范勇宏和王亚伟都常来往于中美,曾在华尔街寻找资金,欲引资投资A股。但这种传言,尚需证实。

王亚伟亦在2009年仅有的一次媒体采访中表露过,不会离开公募,“如果我的投资风格确实无法再适应公募基金发展的要求,我也只能考虑其它的发展路径。”

今年在证监会积极推进的退市制度、新股发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中,二级市场的投资氛围甚至游戏规则正在发生大变化,低估值蓝筹行情大有卷土重来之势,而王亚伟的投资常以中小盘股、重组股出奇制胜。有基金经理曾研究过王亚伟的投资,他基本不依赖于择时,但深谙A股过去的游戏规则,和产业资本一起赚重组股的大钱。如今看来,重组概念已是末路狂欢。

在国内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一直是特例:从不打开申购、规模稳定、常得业绩冠军、机构投资者甚至有传言监管部门官员投资其中,如今,这个时代即将结束。

对于公募基金业,多年来,王亚伟更像是一个符号。他仅管理着不到百亿的资产,虽然业绩持续领先同行,但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不能投资其中。

在监管部门眼中,公募基金经理的使命并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博弈中为投资人赚到超额收益,促进上市公司发展、带动整个资本市场创造更多价值或意义更大。

少了某个人或某个符号,基金行业并不会伤筋动骨。但是,行业的发展已经急需制度的变革,公募基金业未来的出路在人,但不在某个人。如何让更多优秀的人留下,同时为更多投资人创造业绩,这些或是未来王亚伟留给这个行业最迫切的问题。

本网相关报道点击可查看:

王亚伟为何是唯一? 

王亚伟不再担任华夏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

概念王亚伟:从海南到安徽

多方角力未止 华夏基金“超限问题”暂无解

王亚伟详述投资风格 坚持公募孤独

监管层“证伪”华夏基金

“黄石的孤儿”首例基金公司合并案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