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评论员 陈旭 据《法制晚报》报道,经济数据泄密系列案的第四起已经宣判,西城法院以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国信证券公司宏观经济分析师林松立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在经济数据泄密窝案中,2名被告人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博士,泄密对象包括其14名南开校友,这些人均为经济学科背景,绝大多数任职于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
与原国家统计局办公室秘书室副主任孙振案发时不同,本次宣判的林松立,牵涉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货币金融史研究室副主任伍超明一案,泄密链条上布满了其在南开大学的校友。
是否有更多的南开校友通过该渠道获取了保密信息呢?
笔者印象颇深的是,中信证券一位高管,在2011年4月经济数据公布前一天的一条微博:“4月份CPI为5.3%。超预期!”这与随后公布的经济数据中CPI数据分毫不差,市场上一片哗然。在他的教育信息中,赫然写着南开大学。2011年新财富的分析师评选中,中信证券获得了宏观经济研究的第一名。
在泄密案中,传播次数最多的数据是CPI。在已判决的4件泄密案中,各被告人向他人泄露的数据类型虽然各有不同,但几乎都包含CPI数据。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考试传统的地方,短时间内大幅提高成绩的方法是什么?答案肯定是买考卷。相对于寒窗苦读后的不确定性,买考卷付出的仅仅是金钱,得到的却几乎是100%的确定性。
对于分析师行业,类似现象的存在已不是什么秘密。在一个依靠预测未来的准确率而生存的行业,测不准即意味着将被市场淘汰。
媒体采访泄密案检察官获悉,一份较为详实的经济数据,售价可至50万元人民币,这对于财大气粗的金融机构来说,真是毛毛雨。知情人士的寻租欲望,竞争激烈的行业格局,相对较低的违法成本,成功预测后的各方追捧,都是经济数据泄密的成因。如果研究持续“神准”,在新财富这样的由买方机构打分的评选中,该分析师一定能够取得高分从而获得名次,接踵而至的就是数百万年薪,和更高的职位。但是除了个人原因外,是否还有别的动因呢?
一些涉案人员表示自己参与泄露经济信息的主要目的是炫耀,但是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提前获知关键性数据,对于实际操作颇有裨益。经济数据的发布,往往会对股市和债市造成较大影响,泄密案分析人士背后的机构是否利用提前获知的信息进行了某些交易,恐怕还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彻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