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商机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12-05-18 08:15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哲 五月的一个午后,太湖西山岛。几个中年人爬上一座山顶,驻足而望。这里三面环湖,风景壮美。树丛中,一排排齐整的墓碑,背靠山体,面朝水天。这是一座墓园。

“你觉得怎么样?”发问的是徐秉辰,港股公司仁智国际(08082.HK)董事会主席。他是曾经的华尔街对冲基金明星,却在2007年转向殡葬业。两年前,他成为这片陵园的大股东。

“非常美,令人印象深刻!”被问的Richard Connell说。Connell曾是英国最大殡葬企业Dignity plc的前主席,在私募业亦有建树,近年被徐秉辰聘为公司董事会高级顾问,帮助仁智引进国外的殡葬服务模式。

同行的还有一位来自TPG(德州太平洋,国际知名PE)的投资经理,他不断向徐秉辰和陵园负责人、徐的合作伙伴段律文问经营和远景,除此之外寡言少语。段律文告诉他,仁智国际进来后,对硬件和服务做了全面改造,建成了湖畔别墅式的销售中心,造型现代的塔陵,甚至在山上安装了长约数十米的手扶电梯,方便扫墓人。

“陵园今年的营收预计将达到2000万元,比去年翻一番。”段律文说,“已经卖掉的墓地,还不到10%,随着市场的发展,营收还会快速增长。”

这群人的话题所涉,在中国被认为很“黑色”。但不同于以往殡葬企业的管理者,在鲜被触碰的领域里,获取丰厚而神秘的利润,徐秉辰希望借助资本的力量和国外经验,给这个行业带来改变。

“先通过上市公司平台收购8—10家陵园,做出样板,再向全国更大的范围内输出品牌。”徐秉辰说。目前,仁智国际已经在国内拥有三家陵园,一家火葬场,一家殡仪馆,在香港也拥有一家殡仪馆,成为行业为数不多的跨区域经营者。

涉足“黑色”产业

这是一个极大的市场。据统计,中国每年的死亡人数接近1000万人,这个数字将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继续增加。按照目前人均2万元的消费标准,殡葬行业每年的消费额在2000亿元左右。随着土地资源的稀缺,墓地价格每年都在以10%左右的幅度上涨。

“由于管理无序,价格混乱、行业垄断、厚葬成风,成为行业最突出的弊病。”一位中国殡葬协会人士直言。

根据中国殡葬协会的统计,国内目前约有3700多家殡葬单位,其中80%以上是政府经营,“民营企业中有些殡葬企业是家族式,有些是原打算做房地产后改为墓园。“国人‘谈死不祥’的心理暗示,更使得殡葬业的主动涉足者很少,且多各自为战,行业停留在较原始的阶段。”

徐秉辰的视角则不同。早在2002年,他以基金经理身份到美国一家殡仪公司调研,发现该行业在国外很被看好,“管理服务精细,易复制,现金流好,银行愿意借钱。全世界还没看到说墓园或者殡仪馆倒闭的。在国内,这行的竞争更小。”

国内区域性强、服务水平低的现状,让他看到创立全国品牌,制定行业新标准的巨大空间。在冷门中找机会,似乎也是徐秉辰至今的重要心得。

徐早年在华尔街做对冲基金,曾碰到一个无风险套利的机会:汇丰收购Household ,他发现Household有一批总值5亿美元的强制性换股债券将近到期,如悉数兑换,市值会大于原面额。于是他们动用4000万美元,收购市面95%的强制性换股债券,几个月后成功出售,获利3000万美元。之后他又用同样方法,购入10只股份的强制性换股债券,当年合计套利1.5亿美元。

“很幸运。”徐秉辰回忆说, “这类产品的研究很单调,也挺冷门,因为大家认为这是传统,也没人去细究。”

像做酒店那样做殡葬

回到香港做基金不久,徐秉辰决定进入殡葬业。

2006年,徐秉辰出资1466万元,取得港股创业板公司嘉利盈公司73.3%的股份。随后,又收购香港殡仪公司商祥盛,装入壳公司嘉利盈,并声称将在短期内将实业做大,打造全港首只殡仪概念股,借势进军内地市场。

嘉利盈随即成为“神仙股”,一个月内股价从0.25元被炒至2.0元,徐秉辰因此一度被称为香港创业板块壳王。

但内地殡仪市场种种门槛,让徐秉辰讲的故事成为泡影。此后他决定在国内外深入考察,并采取更为稳健的方式进入。“新建墓地或对收购墓园控股权,需要严格的行政审批,从民政拿到批文,再向国土要指标,这个难度非常大。拓展又离不开业内资源。”徐秉辰说。

2007年,他碰到了苏州一家墓园的老板段律文。段是加拿大籍华裔,本在国外拥有自己的零售企业。该墓园本在其兄名下,后因变故经营受挫,段律文接手后,生意日渐起色。

段与徐理念相近,经过两年多磨合探讨,双方决定合作开拓市场。2010年8月,徐秉辰旗下另一家港股创业板公司仁智国际,以现金加换股形式,收购拥有苏州名流陵园实业75%股份的Era Investment 50%股权。

同年初,仁智国际以1780万港元,收购广东怀集县占地约11.73万平方米的万福山殡仪馆以及万福墓园70%的股权。不久又以4500万元代价获得贵州毕节一家12万方的新墓园和殡仪馆60%的股权,“贵州这个案例非常特殊,我们是10年来唯一申请到墓园牌照的外资企业。”

仁智这些并购背后的计划是,先通过兼并获得直营墓园,模板做出来后,再输出品牌,通过委托管理、特许经营等方式进行全国拓展,“类似喜达屋做酒店连锁这种”。徐秉辰希望五年内能收购8~10家左右墓园,每家营收在数千万到1个亿。“节奏得合适,否则服务管理跟不上。”

实际上,目前拥有3家以上墓园已经算是业内的大公司,国内较知名的上海殡葬管理中心,旗下也不过拥有三个墓园,三个殡仪馆。

宏大思路

声称数年内跑遍了国内70多家墓园,徐秉辰对行业有很多构想,改变国内价格混乱的现状,是其给股东描绘的愿景之一。

实际上,苏州名流陵园一度被指建造超过国家标准的豪华墓地获取暴利,曾经的超标问题,名流陵园并未给出明确的回应。

“其实很多客户一味求‘大’,但我们经常是拒绝这种要求的,而更倾向于与客户沟通,通过了解逝者的生前经历、背景,做些个性化设计,甚至亲自撰写墓志铭。有一些产品,比如塔陵,会针对当地低收入家庭,价格低廉。今后还要进一步推动树葬、草葬等国家提倡的形式,不是说钱少就不需要尊重。”段律文解释说。

但“暴利”一词,让徐秉辰和伙伴们很排斥,“一个市场中的行业,不会允许长期的暴利,不可持续。我们都很清楚,也不会以此为目标。”

2012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规范殡葬服务、产品、公墓等收费项目,并对非公益性公墓指导定价。

尽管有人担心趋严的政策,会影响到仁智旗下一些定位高端墓园的经营。但徐秉辰对此表示乐观,“现在的问题是,‘酒店咖啡’和‘平民咖啡’一个价,规范后更有助于市场更专业和多元,帮助行业撕掉的‘暴利’标签。”

他是否能兑现这样的承诺,尚不得而知,但是其公司的构架设计和策略规划,或许让人对这个故事持有期待。2011年3月,仁智国际引进AXA Direct Asia II,L.P.(安盛亚洲直投基金,“AXADA II”)成为仅次于徐本人的第二大股东,募得9500万港元。

AXA Direct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公司安盛集团旗下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作为领先的保险公司,安盛在欧美的模式包括投资殡葬业,并将墓地合并在保单中一并销售,以获得额外利润。

“我们引入安盛,目的之一就是将保险+墓地的商业模式带入中国。”徐秉辰说,“但这种‘生前契约’的模式何时能够推广,仍有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内相关政策走向。”

拥有十多年殡葬业高管经历的英国人Connell,则被徐秉辰寄望带给仁智国际化运作理念。徐秉辰说,在他的蓝图中,国内的成熟陵园,不仅要肃穆,也要美,像景区;殡葬业不再“黑”,而是一个优雅、高品质的服务行业。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