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媒体观点06.26:地铁女性着装争议
导语:导语:地铁女性着装争议 1元以下免征税 “野鸡版”杂志 温州车改 中医进校园

地铁女性着装争议

罔顾法律和事实,放过最该承担责任的加害人,却津津乐道对女性着装评头论足,无异于对被骚扰女性的二次伤害,实属不该,乃典型的现代版“红颜祸水”论。

                                                                                                                  ——《新京报》

从来就没有不加任何限制、没有边界的权利,女权同样如此。有些姑娘固然可以不自重地追求所谓的“骚权”,但也不能肆无忌惮地对他人造成视觉骚扰吧。在“我可以骚,你不能扰”的背后,是不是也折射出了对他人权利的严重蔑视?

                                                                                                                 ——《广州日报》

防止性骚扰,不要提醒妇女应该怎么做,而要看贵单位为防止性骚扰做了什么事,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假如地铁方面是真心关心性骚扰问题,可以考虑投入相关预算从事性别平等以及反性骚扰的教育。

                                                                                                                 ——《南方都市报》

“荡妇羞辱”助长了性侵文化,如果这种歧视侮辱根深蒂固,则会认为性暴力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也会提高社会对性暴力的普遍容忍程度,认为女性被骚扰是自己“犯贱”。

                                                                                                                 ——《华西都市报》

如果说人与衣服之间,除了完全遮严实与一丝不挂之间,必然还有更多的中间状态,而且这种状态绝对大于两个极端,这与社会中大多数事物的分布形态是一 样的。 任何一个人,如果抛弃这一常态,而选择极端化的表达方式,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不裹成粽子,就脱成裸体,只说明我们几千年的进化,都是白干了。在二者之间, 既清凉又庄重,或不庄重,但至少保持安全底线的服饰,相信是绝大多数。

                                                                                                                 ——《华商报》

1元以下免征税

作为税务部门,降低征收成本、提高征收效率本身就意味着税款的利用率提升,而这也是对纳税人最大的负责,不必再说这是为纳税人减负,如果这种获利对个人来说可以忽略不计的话。

                                                                                                                 ——《新京报》

把税收成本降下来,很有必要。但减税不能只考虑征税成本,更不能打着便民惠民的名义,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减负”。

                                                                                                                 ——《广州日报》

“以零计税”的举措是无辜的,在税负沉疴未解之际,沦为舆论抨击的靶心。但它再度验证了,民众的减税诉求之迫切。他们对税率适当设置、税收结构调整、三公消费压缩的期待,因时常无的放矢,只能是找到情绪宣泄的切口,言表“减税”诉求。

                                                                                                                 ——《华西都市报》

1元以下应纳税额以零计税,没有让纳税人欢欣鼓舞,这是因为当前纳税人承受着较高的税痛指数,此举并不能有效纾解税痛。为此,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更具力度的措施减轻纳税人负担,而不能仅仅停留于小打小闹、小恩小惠。

                                                                                                                 ——《燕赵都市报》

“野鸡版”杂志

第三方专业评价系统是彻底根治卖版面和学术腐败的根本和长久之计,要积极准备条件朝这个方向不懈努力。对于眼前的问题的应急之策不外两点:一是加大 对违规 报纸和期刊的规范和惩罚力度;二是提高对职称评定或绩效评价过程的开放度、参与度、透明度,使同行和相关当事人有更大的机会参与监督,让灰暗部分都被阳光 照到。

                                                                                                                 ——《新京报》

“野鸡刊”保证了核心期刊的利润来源,也由此滋生了一大批论文掮客,这些依赖于考评体系的“食利者”,才是利益链条里最大的获益方。单纯批判《大 家》不 应增发“野鸡刊”牟利,只能图享口舌之快,而即便《大家》停止增发,也只是逼迫需求者转投其它刊物阵地,却无法就此斩断利益链条。

                                                                                                                 ——《南方都市报》

一本纯文学杂志,一旦被推入市场,体面注定难以维系,生命注定颤颤巍巍,道德注定一降再降。文学不彰的年代,更须悉心呵护伟大的传统,直至读者重新发现,文学的美与力。

                                                                                                                 ——《华西都市报》

终结“一本刊物两幅面孔”的怪象,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监督审查力度,规范刊物出版,同时也有必要梳理职称评定等人才评价机制,减少没必要的论文需 求,从 源头上控制论文市场的畸形需求。否则的话,当多数人都怀揣论文不得其门而入的时候,赤裸裸的山寨刊物都能焕发出巨大的诱惑力,遑论真假难辨的正规刊物克隆 版?

                                                                                                                 ——《燕赵都市报》

山寨版《大家》嘲讽的更是一个真实的麦当劳化社会。 麦当劳化社会的特征在于:速食餐厅的标准正逐渐支配社会越来越多的层面。如同麦当劳式快餐生产程序的“可计算性”一样,社会的具体生活与实践,也在追求 “标准化”和“可预期性”。社会的考核与评价体制中,越来越注重于投入-产出效应,而忽略了某些无形与厚重的东西。

                                                                                                                 ——《华商报》

温州车改

为了中国的车改之路走得更加健康更加稳定,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车补到底是收益性还是补偿性。如果车改的决策者是为了通过车改增加官员的收益,那么,车改迟早会走进误区。

                                                                                                                 ——《东方早报》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车被拍卖之后怎么办?表面上看,公车都已经卖了,后路被切断了,改革不会再有回头路,拿车补的不会再享受到公车了。可是,在当下公共财政缺乏监督的现实下,改革封堵了一条后路,很容易又会被打开一个后门。

                                                                                                                 ——《燕赵都市报》

中医进校园

促进中医发展,到底该“从娃娃”还是“从大人”抓起?基础教育固然是一道稳固的防线,但社会秩序的溃坏,“娃娃”肯定不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就我国中医的现状来看,“任督二脉”事件之所以沦为笑谈,恰恰是大人对中医文化与科学推介的失当。大人做好榜样,中医才有未来。

                                                                                                                 ——《华西都市报》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