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多开金口才能避免做好事挨骂
导语:要消解无端的、不理性的质疑,需要政府真正践行现代执政理念。只要政府多开金口,民间不理性质疑的空间就会不断缩小。

经济观察报 依北王/文 7月2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多位人大代表提出的《要求制定禁止公务和官方宴请消费鱼翅规定的建议》,有望在三年内发文规定公务接待不得食用鱼翅。消息一出来,不但国内舆论关注,海外舆论也多有报道与分析。

政府出面禁止公务和官方宴请时食用鱼翅,本来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举动。近年来全球保护鲨鱼运动不断高涨,在一些国家,吃鱼翅已经成为一桩不名誉的事情。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曾因被怀疑过在旧金山一家中餐馆点过鱼翅,被媒体紧追不放。在环保人士看来,中国政府的上述表态,是朝着保护全球鲨鱼行动迈出的关键一步。

海外媒体对于中国政府预备禁止公务和官方宴请时消费鱼翅的举动,给予的评价也比较正面,认为是民间团体施压影响中国立法的罕见事例,并认为姚明在这一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因为环保组织在中国发起的保护鲨鱼行动最初没有什么气候,直到姚明被请出来,在抵制鱼翅消费的公益广告中说出那句“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的格言,并承诺永远不吃鱼翅之后,这场运动才有了声势。

遗憾的是,政府拟出台禁止公务和官方宴请时消费鱼翅这一顺应潮流的开明举动,迎来的是国内民间舆论的习惯性质疑,乃至冷嘲热讽。质疑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认为仅仅禁食鱼翅杜绝不了奢华公款吃喝风,不少网民为此发出诸如“鱼翅吃腻了,要换口味了”“熊掌、燕窝感到鸭梨山大(压力山大)”等调侃;二是对禁食鱼翅的时间表表示质疑。激烈的观点认为,政策出台的政策,涉及老百姓的,都是硬着陆,雷厉风行,涉及政府官员利益的,都是软着陆,都要慢慢来。

公允而言,民间舆论对政府拟出台公务与官方宴请禁食鱼翅之举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其实,政府拟出台的举措,出发点是对民间环保关切的响应,而非治理公款吃喝风。后者当然也是三公消费中的一个问题,需要解决,但这不影响政府针对公务与官方宴请时禁食鱼翅举措的合理性与进步性。至于为何要三年后开始施行禁食,相信政府也不会信口而言,应该有某种考虑,而这种考虑,当不会如舆论调侃的那样,让官员们抓紧时间再吃三年。鱼翅是一个行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带,特别是浙江乐清市的雁荡山与蒲歧镇,集中了中国90%的鱼翅生产、加工能力。如果政府出于保护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利益考虑,做出一个过渡性的安排,不管其合理性是否充分,至少还是一个理由。

然而,尽管民间舆论存在误解,错却并不在民间。追根溯源,在于政府的习惯性沉默,在于政府不愿意面向公众做细致耐心的沟通工作。其实,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在对外发布准备禁止公务与官方接待中消费鱼翅这一消息时,对做出这一决策的背景具体考虑,多加一些说明,就会避免民间舆论不必要的误解,更不至于让一桩好事蒙上如潮口水。需要指出的是,当政府信息的第一次发布招致误解与大量负面评价时,政府应该就舆论的疑惑、关切,做第二次、乃至第三次发布,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而不应该采取鸵鸟政策,任由民间舆论在误解与愤怒中走向极端。

习惯于单向、简单的发布,而不习惯于沟通与讨论,更不愿放下身段与民众做平等交流,迷信“引导”舆论而不是倾听、顺应舆论,是中国特色的政府行为模式。近年来,尽管公开、透明理念深入人心,但政府行为模式并没有实质性改进。特别是遇到重大、敏感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奉行的依然是“沉默是金”法则。最近《中国青年报》对万人进行的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表示身边遍存习惯性质疑者。客观地说,许多习惯性质疑并非合乎理性,但其成因,则多半由政府的习惯性沉默所造成。要消解无端的、不理性的质疑,需要政府真正践行现代执政理念。只要政府多开金口,民间不理性质疑的空间就会不断缩小。当下,最能立竿见影的办法,是充分利用好新闻发布会这一信息发布方式。记者代表公众发问,能将公众的疑问在第一时间传达至政府,而政府给予及时、负责的解答,许多误解就会消弭于无形。

(作者为媒体人)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