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争端:巨人与富人的较量
导语:“求同”和“存异”这对立统一的A、B两个主题交替唱主角,有时前者更清晰,有时后者更响亮罢了。

7月15日上午,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被日本外务省“暂时召回”,当天下午被外相玄叶光一郎约见,据称,7月16日下午,丹羽大使已启程返回北京任上。

匆匆一日的来去让“暂不会中国”、“以召回施压”等猜测落空,从日本官方口径看,中日关系的紧张程度,至少暂时尚不至于上升到影响外交关系级别的地步。但尽管如此,“丹羽将被解任”的说法仍然流传,而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的对立立场并无缓和之态,这不免令人对丹羽本人、中日钓鱼岛争端,乃至中日关系未来的走向猜测纷纷。

丹羽上任后被中、日部分观察家视作“知华派”,在钓鱼岛等热点问题上,他曾几次放出和石原等日本右翼势力相异的口风,并因此和内阁、议会及民主党产生分歧,这是他近来屡屡被传“撤换”的缘由,此次回日本虽“快去快回”,但外务省“要求大使准确传达日本政府立场”的官方台词,却隐隐含有警告之意——这等于委婉地批评“此前传达日本政府立场不够准确”。

有人士担心,丹羽这个“知华派”一旦被撤换,便少了一道沟通中日意见的桥梁,会令本已紧张的中日关系雪上加霜。然而这一担心恐怕是多余的:和以往不同,此次中日围绕钓鱼岛的争端,并非因“传达不准确”或“彼此误解”,恰相反,双方都完全清楚对方的立场,更清楚彼此间围绕钓鱼岛主权的立场差异悬隔,很难调和,这种分歧是原则性分歧,并非“准确传达”或“充分沟通”,甚至如当年那般,靠几个“老朋友”的往来招呼便能了局,丹羽是否在任,是否能“准确传达”,区别是并不大的。更何况,日本外交圈从不乏“知华派”,只是野田内阁一来囿于党派藩篱,选择余地缩小,二来致力于打破日本政坛传统用人格局,让并非职业外交官出身的丹羽“掺沙子”,商人出身的丹羽,充其量不过是“野田想用人选中最合适的‘知华派’”而已,撤换丹羽对中日关系或中日外交沟通影响甚小,却可能影响野田及民主党新生代的“政治革新”声誉,因此在这个问题上,野田内阁恐会十分慎重。

正如前文所言,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中日双方的分歧是根本性、原则性的,双方都认定主权属于本国且“无可辩驳”,中方尚承认存在“主权争端”且需要双方谈判,日方甚至连“争端”的存在都不愿承认,只是以往两国政府出于种种考虑,心照不宣地搁置这一敏感话题,才令矛盾长期处于不冷不热状态。中国的崛起令日本朝野对华忧虑情绪大增,而日本国内政局的风云变幻,又让各路政客竞相祭起“民族主义”和“对华强硬”等取悦国内民粹潮流的“法宝”,“登岛钓鱼”、“集资购买”、“国有化”等“王牌”在政治博弈中被一张又一张打出,引发羽翼逐渐丰满的中国大陆“对等应对”,本就存在的分歧也就在这一次次碰撞中愈演愈烈,越来越明显。

可以预期,在日本国内政治“战国时代”方兴未艾,中日两国社会间互不信任感与日俱增的背景下,钓鱼岛争端之热将难以平息,且很可能隔三差五擦出新火花。

然而中日两国毕竟是近邻,且在经济、安全领域存在太多交集,更是当今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和远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巨人”和“富人”间的矛盾最棘手、最难解决,却同样最不容易“一拍两散”、“大打出手”,因为双方都有太多“坛坛罐罐”,且地区的和平与安定,对于这样的两个国家而言,都是最大的受益者。正因如此,中日间的紧张态势每每在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紧急刹车”,以避免惊险万状的摩擦,真的变成两败俱伤的碰撞。

“求同存异”是中日这对“老冤家”兼“老伙伴”打交道时常挂嘴边的一个词,事实上也是近几十年来两国关系跌宕起伏的主旋律线——只是“求同”和“存异”这对立统一的A、B两个主题交替唱主角,有时前者更清晰,有时后者更响亮罢了。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