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门槛”之三:昂贵的免费
2012-07-18 14:17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张昊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预装只是战术,而绝对不是战略,互联网公司需要把流量引进来,但它更多的思考是如何留下这些流量。

经济观察网 张昊/文 亚马逊被很多互联网公司搬来去验证其商业模式的合理性,这家公司近几年来推出的Kindle系列正是走的硬件趋于免费,靠软件挣钱的路子。其去年9月上市的平板电脑Kindle Fire售价仅为199美元,至今的销售量已经超过了500万部。

雷军一直在强调“铁人三项”甚至“六项全能”,小米要全面介入从手机设计、零部件采购、供应链管理、销售、电子商务乃至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而未来真正赚钱的则是小米开发的两款移动互联网软件(当然以后会有更多):即时通讯工具米聊和MIUI手机操作系统。

在我的理解里,我们常说的“靠软件服务挣钱”实际上有两个层面的含义。最浅显的理解是,更容易变现的如电子商务、游戏等服务,在达到一定用户基数的情况下,它的商业模式就成立了,亚马逊是这样,盛大也希望这样;而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还要依赖广告收入,它们在移动互联上的商业模式并不会有颠覆式的变化,依靠广告,就意味着必须拥有足够多且持续的流量,Google未来会走这条路,360和小米应该也差不多。

所以,有些媒体认为的第三个路径是不成立的,它们认为黑莓和IBM的商业模式也会是互联网公司效仿的方式。也就是说,有了这项服务,这款产品才变得有价值。它们的理由是IBM的产品中有超过一半的成本依然是硬件,完全是因为软件,产品才有了溢价能力。但这跟我们的讨论相差甚远,即使在PC端上,你见过如此性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吗?

从这个角度上讲,互联网手机的确是个“笨生意”,因为天然拥有变现能力的互联网平台屈指可数,在中国除了阿里巴巴和腾讯之外,连百度都无法做到这一点。而依靠广告,那就要不断地通过产品的用户体验把流量留在平台上,这在移动互联网入口飞速变换的今天,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Draw Something瞬间积累了千万级用户,被Zynga以2亿美元收购,但它如今已经疲态尽显。

保持流量入口的地位是互联网公司的生命线,因此,它们就需要不断地去加入新的产品元素,会变得越来越大。更危险的是,在当下看来是刚性需求的杀毒、搜索和即时通讯,在移动互联时代同样会变异。这就是移动QQ和微信的差异性,而无法洞悉这一点的大公司也会面临危机。

但预装绝不是万全之策,这同样是媒体的误读,互联网这个极其重视用户体验的行业不会傻到这种地步。预装只是战术,而绝对不是战略,互联网公司需要把流量引进来,但它更多的思考是如何留下这些流量。这不是山寨机时代,挑剔的用户甚至会反感你替他做决定。

所以,互联网手机的成长路径绝不会一蹴而就,因为这完全取决于通信和互联网两大行业的融合速度。周鸿祎说:“不仅手机行业在被互联网模式冲击,互联网行业也在被移动终端重新定义,两个行业一定会融合。在这个巨变革命中,每个公司的基因决定其成败,没有谁可以通吃产业链。手机行业要借力互联网公司软件服务用户体验营销的优势。”

互联网公司第一个瞄准的应该是电信运营商,在它们看来,运营商提供的应用服务实在差得可以。而微信、米聊这样的互联网产品受热捧的程度,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苹果在美国的例子有足够的参考价值,在与AT&T的合作中,苹果完全“绑架”了运营商。为了留住用户,AT&T不得不斥巨资改善通信网络。

而在中国,这个趋势反而成了市场风险。三大运营商的强势地位至少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它们对产业链也不是没有想法,否则也不会这么大力度地推广千元智能机了。想要翻过这座山,互联网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中国,越接近消费者就越有价值。这是互联网的优势,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玩家都不如它们更懂消费者,占据产业链成本10%的互联网行业反而会是最大的赢家,这几乎已经是个共识。

但正是因为它们高举的“免费”大旗太过扎眼,对产业链的破坏性太大。所以,这将是它们面对的一个坎:如何吃下这昂贵的免费大餐?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