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实习栏目 >
公园的“前世今生”
导语:公园与城市的关系怎么都切割不开。城市出现之前,人类居无定所。随遇而栖,三五成群,渔猎而食,解决温饱是第一要事,对公园这等产物自然没有需求。及至人类生产生存能力增强,种植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满足交换的市出现,人类开始选择地点定居。公园就应运而生了。

王龙阳/文

公园与城市的关系怎么都切割不开。城市出现之前,人类居无定所。随遇而栖,三五成群,渔猎而食,解决温饱是第一要事,对公园这等产物自然没有需求。及至人类生产生存能力增强,种植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满足交换的市出现,人类开始选择地点定居。公园就应运而生了。

 统治者在特别圈定的区域内修造建筑,作为自己享乐和狩猎的私人空间,建筑城堡,内中在农田、林地间饲养飞禽走兽,外围则用城垣或篱笆与外界分割。

 最早的园林出现在西亚,本是用来饲养飞禽走兽,巴比伦人却偏偏搞出一个似有还无的空中花园,据传是这个四层楼台构建起的公园,是前6世纪由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为讨其王妃安美依迪丝欢心修建的。这个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美丽传说像一个高耸的提拉米苏,让公园的基因被注入了浪漫主义的香艳色彩。

 中国的封建家长自然也不甘落后。商纣王时所修建的鹿台,是中国最早的园林建筑。商朝末年,周文王建造“灵囿“,其中建有灵台,生活着鹿鸟等各种动物。《诗经》就有记载说:“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唐代杜甫在《丽人行》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反应的就是唐朝长安“上巳”日人们结对游玩的情形。明清二代,北京居民在端午节这一天用到天坛祈求避毒,也称作踏青,沈榜在《苑署杂记》中记载:“端阳,士人相约携酒果游赏天坛松林——名踏青。”因此端午节这天的天坛也就具备了“公共风景区”的性质。但近现代意义上的公园,是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公共资源”这一概念时才出现的。

 此后数千年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们园林审美能力的提高,东西方建造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皇家园林和私人园林。现存的西方园林如凡尔赛宫苑、枫丹白露宫苑,中国园林如颐和园、北海、拙政园等都是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但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都属于私人场地,一般不对公众开放,只有在某一些特定的时间,大众才可以进入参观。这些允许私人参观的园林就具备了“公园“的性质。

17世纪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没收了封建领主和皇室的财产,并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家园林对公共开放。这些公共空间被统称为“Public Park”,就是今天我们所谓的公园。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为了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公园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近代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这种落后也反应在公园建设方面。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最早的公园才出现在外国人聚集的租界内。

 1868年,由上海外国商人组织建造的外滩公园建成开放,但却只对外国在沪居民开放,中国人则被排斥在公园之外。显然外滩公园这种规定违背了公园应有的“公共性”原则,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公园。但随着租界公园的出现,城市内建造公园的思想逐渐被国人接受,无锡的“锡金公花园”,北京的农事试验场附属公园(今北京动物园)在20世纪出建成开放。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结束帝制时代,进入共和,北京各皇家园林及坛庙先后对公众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公园作为市政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时期。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