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的价值
导语:奥运会并不复杂,最高的体育荣誉殿堂引得所有参与者竭尽全力创造人类奇迹。在此基础上,东道主最需要完成的不外两点,真实惠及民众,真心兼济天下。伦敦在努力,以此回看北京,也许可以感知更多。

 

经济观察报 张斌/文 伦敦希望奥运会不只是瞬间的美好感受。

根据BBC的统计数据,即使开动一切转播手段,英伦三岛也不过有75%的公众看到奥运转播而已。奥运会还可以用各种数据来表达,加上开幕式总计17天,26个大项,34个场馆,10500名运动员,两倍于此的记者。这些数据都存在于一个特定时间范围内的封闭系统之中。如何让奥运会长久惠及全民才是第一要务。英国人的选择是,奥运会必须让全民健康医疗体系(NHS)直接受益,要借此几乎彻底改造英国全境内的学校和公共体育设施。

英国人近日评选出了自己历史上最伟大的奥林匹克运动员,带病连续四次参赛赢得四块金牌的拉德格雷夫荣膺这份国民荣誉,没有任何机构的意志参与其中,完全是公众投票所得。开幕式当前,会不会由“最伟大”来点燃伦敦碗中的火炬台?很巧,英国人的思路与我们相仿,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交付给了身为电影导演的张艺谋,伦敦的精彩就要拜托英国大牌导演博伊勒,他的得意之作是《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以此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不知道最佳导演在最后一棒火炬手的选择上是否有决定权,但是英国公众已经开始热烈讨论,谁理应成为这个历史性人物?有一种观点——在人选上去运动化,让那些可以激发这个国家未来的人出来完成历史使命。亚特兰大奥运会阿里颤巍巍的一幕就是最好的例证,悉尼奥运会的弗里曼也不错。其实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运动本质的。

拉德格雷夫爵士如今身材发福了,是为奥运精神的最佳象征,他对于本土奥运会的期待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在16个竞赛日子里喷薄而出的竞技魅力可以让英国人不再迷恋于成为“arm-chair fans”(扶手椅里的体育迷),而是身体力行地享受运动的快乐。拉德格雷夫的分析异常清晰,奥运会最有价值之处是“遗产”,“物质遗产”意味着场馆,这基本在各国都被证明难见成效;“文化遗产”意味着可以让游客以及运动员们分享带走,传遍世界;更关键的是“人的遗产”。英国早已不再是一个运动参与大国,而仅仅是一个观赏大国。一项调查显示,英国是全欧洲最肥胖的国度。拉德格雷夫忧心忡忡,艳羡澳大利亚这样超级运动国度。其实,早在2005年申办之时,英国人就许诺用奥运会来治疗全社会的现代病,力争在2012年底为全英国增加200万运动人口。从目前情况看,不乐观,甚至已不能完成这一使命。但是,英国的各类型机构都在努力着,甚至青少年科普机构都在依托体育启蒙来带动孩子们走进科学的世界。BBC每年评选“年度体育人物”,近年也增设了“Unsung Hero”奖,类似于我们的“未名体育人士奖”,专门奖励那些没有报酬但是一直专注于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参与的社会人士。

伦敦申办时还有一项承诺——“国际激励计划”,要在全球范围内选择20个欠发达国家,资助青少年参与运动,改变人生。截至当下,已在16个国家完成使命。

奥运会并不复杂,最高的体育荣誉殿堂引得所有参与者竭尽全力创造人类奇迹。在此基础上,东道主最需要完成的不外两点,真实惠及民众,真心兼济天下。伦敦在努力,以此回看北京,也许可以感知更多。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总监助理)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