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灾害应对体系
导语:自上世纪60年代起,依据灾害预防、紧急应对和灾后重建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日本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灾害应对体系。

经济观察网 孟庆峰/文 作为一个人口密集、资源匮乏的岛国,日本一直以来备受台风、地震、海啸等各种极端自然灾害的困扰。也正因如此,多年以来日本在灾害预警与救援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很多做法值得借鉴。

1959年,来势汹涌的伊势湾台风席卷日本爱知、三重、岐阜三县以及伊势半岛,造成5098人死亡,38921人受伤。经济损失波及全国,总损失额占GDP比例堪比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正是这次大规模天灾及其悲惨教训迫使日本政府痛定思痛,紧急出台《灾害对策基本法》。自上世纪60年代起,依据这部灾害预防、紧急应对和灾后重建的根本大法,日本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灾害应对体系。

天灾自然无法避免,人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在灾害来临前做好充分准备从容应对,以此将损失程度控制在最小。加强预警是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减少民众生命财产损失的有效途径。而建立健全针对极端灾害的监测预警机制,养成公众的防灾意识又是政府职责所在。2004年,日本政府筹建“全国瞬时警报系统”(J-ALERT),在日后防灾、减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去年311大地震发生时,震后32秒日本国营电视台NHK即发布此消息。2分多钟后,总务省启动“全国瞬时警报系统”利用通讯卫星向东北地区沿岸37个行政单位发布大海啸警报。为民众躲避海啸赢得宝贵时间(从发出预警到第一批海啸登陆大约间隔23分钟),尽管后来仍有1万多人被突如其来的海啸吞噬,但紧急预警系统还是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了人员伤亡。

在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方面,日本无疑已走在世界前列,更重要的是,日本民众对于灾害预警及各种紧急避难演习、防灾训练早已习以为常。民众对于灾害预警的成熟心态加上及时准确的预警机制,让这个饱受各种极端自然灾害之苦的国家多了一道生命保障线。7月21日北京的大雨引人关注,灾害发生时预警缺失造成重大伤亡。而25日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蓝色预警后大雨却没有“如约而至”。这种预警失误一时间成为民众质疑、批评、揶揄的对象。针对预警失误的调侃甚至是冷嘲热讽,绝不是一种成熟的国民心态。

对于宝贵的生命来说,“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绝对是必要的,而且应该成为一种稳定可行的长效机制。与灾害带来的惨重代价相比,偶尔预警失误造成的生活不便其实是保障生命安全所必须的社会成本。完善的预警机制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一次次“过度预警”的积累下才会逐渐走向成熟。

日本作为海洋国家几大主要城市均分布在沿海地区,台风、海啸等海洋气候下的极端天气随时可能发生。因此日本的气象预报十分精准,降雨时间甚至精确到小时,降水概率、出行指南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资讯都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平台面向公众实时发布,让人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判断和选择。即便如此,要做到百分之百精准预报也是不可能的。

气象部门力求信息及时、准确、透明,民众才能应对自如。面对预警失误抱有一颗平常心宽容以待,灾害预报才能日渐成熟、不断进步。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