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实习栏目 >
做新闻 真的没那么简单
导语:以前听过很多讲座,关于社会的,关于新闻的,关于怎么做人的,唯有这节课让我内心复杂、沉重,一种沉甸甸、似要飞离却又不忍放下的感觉。质问了自己到底是否适合从事这个职业,是否达不到基本的要求,是否不浪费了自己的年华和别人的期待……但是,明白了,就更不忍心就此打住。

B组/娄雪

在今天以前,我从来没怀疑过自己为伟大的新闻事业奉献青春、贡献终身的热情与执着。自以为拥有坚定的新闻理想、对新闻浓厚的兴趣、外向的性格、乐于去奔波去开掘的情怀、还可以的身体素质……这样,就如许多同学所说的,我很适合新闻记者这个职业。自己也毫不动摇地坚信。直到今天听君一席话,我的心却不由自主地开始质问自己,到底你适合吗?你能做好这份工作,为之付出,并能扛得起一个真正的记者应该做的“曝光、公开、传播”这样的艰巨而宏伟的任务?你能耐得住寂寞抵得住一切诱惑,只是一个忠实而有思想、“以激情之心关注、以理性之笔记录”的社会公器吗?

 

翻动一页一页的“调查记录”,看着详实的记录、成型的模版以及鲜红的受访人手印,再看到那记录汶川地震采访几摞中的一本采访实录,在惊讶之余,震撼之情在撞击我的心灵。感叹于一个真正记者所做的这些不为人知的努力,潜伏在最混乱的、最糟糕的角落中、潜伏在散落的时间里,当我们都在为这个光鲜夺目、名声鹊起、硕果累累的媒体人欢呼、钦佩甚至艳羡时,我们可否想要知道这些背后的点滴血汗、步步艰辛,丝毫不逊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更壮烈的是其孤军奋战,有组织,但是组织只能在最关键之时给予协助,而这些机会必然是有限的。不知为何会想到这句话,“当别人都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时,几乎没有人关心你飞的累不累”。新闻记者是独行者,穿梭在黑暗世界中,行走在茫茫大海中,没有明灯,没有船只,唯有深一脚浅一脚摸索前行,而其背后,确实肩负了无数的希冀和期盼。在前行,在开路。

 

武功要练对 思考要正向

当有人问王克勤老师,你这么爱做揭黑报道,你是不是内心黑暗?(弦外之意还有唯恐天下不乱之意)。王老师回答说,恰恰相反,我是向往光明,希望在黑暗处打开灯光,让黑暗处多些光芒和温暖。确实,无论是从王老师的话语间、举止间及平时在报社开会时所见,都感受不到他身上散发出来什么愤世嫉俗的情绪,相反,他也说到,自己对现在及未来是抱着很乐观的心态。这不禁让我想起武侠剧中无论是九阴白骨爪、大悲咒或是其他什么武功,总有人练到登峰造极,也总有人练得走火入魔。无论是什么情绪,如果不正确排解释放,时间久了都易于剑走偏锋。王老师是把功夫练对了,而且将好钢用在了刀刃上。“希望与绝望并行”,但80后、90后是“正常的一代”,可以为这个社会做出更多更重大的改变或推动。这是王老师对我们的期待和鼓励,我们是可以的。

“全民启蒙时代”,这是王老师对现在社会的认知,一方面源自媒介的普及与进步,另一方面是权利的疼痛感。所谓权利的疼痛感是有人权、物权受损,及实际生活的具体权利受到损害。有社会阅历、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才能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这些现实的琐碎问题串起来的问题链,并从中读出深刻内涵。非常认同其所言“半跪的臣民社会—半蹲的市民社会—站着的公民社会”。这是一个过程,而现在所处阶段还很低端。一条艰辛的路,注定布满荆棘羁绊,有人会为之拼命,就有人会为之流血牺牲。首当其冲的总是那么些群体。

 

“只有脚下有泥巴,手上才有好文章”

作为记者,你的判断力只能是建立在你所掌握的信息的多少的基础上。只有有了充足的信息占有量,才能立体多远的还原事实。“单单是打个电话就能写出成千上百字的新闻,这些记者我很钦佩。”“如果有学生说‘写新闻’,不要。新闻只有跑出来的,没有写出来的。”王老师作为调查性记者,更多时候是在“潜水”的状态调查,奔走于所要采访的平民百姓每家每户之中,斡旋于所要调查的部门单位公司之间,追求物证大于书证,书证大于人证。所以才有了其独创的调查笔录模版,一页一页,一卷一卷,一摞一摞。吃得了苦,再大的苦都能坚持下来。想要做记者,必须做好吃苦的准备。在今天仿佛更加身临其境一般,感受的得到这种需要是多么严密和紧迫。必须要吃苦,但是回过神来望望自己,似乎欠缺的还有很多。一下子,感觉自己是不适合记者这个行当了,如果去做了,而没做好真是有愧于心,愧对社会大众。如果不做的话,扳着指头算来,自己又能做什么呢?还有什么更合适的呢? 

 

“厚道做人,厚道做新闻”

有时候,就是这样,听到一句话瞬间就能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一下子唤醒了对平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事物的重新认识和定位。王老师简单举一例子,“户户调查”,其实这种例子在我们各类媒体的报道中司空见惯,大家习惯于一笔代之,采访了4、5个人就说是“这个公司人人都说……”而我们也会这样,调查了5、6家机构,就说“全市……都有……情况”,“普遍存在……”是我们太心急了,也很敷衍。这是对新闻的不尊重,对事实的不尊重,也是对人的不尊重。好像一切在我们这里都不是什么大事,能怎么样,差不多就行了。事实,断然不能如此处理。

学新闻的应该都知道王老师近年来的主要事迹,为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民争得应有的权益、推动了很多“乱相”的整治改善、把很多官员送进了监狱,还有很多,王克勤老师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主张新闻写作应该是使用平白朴实的语言,“没有评论没有文学”。首先,想做记者,不能是因为文笔好有才华,新闻报道不需要你的才华,不用妙笔生花。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能捏造新闻不能编造事实。在采访写作中,都要注重对采访内容的客观记录和原文引用,多用引号和冒号,尽量不要发挥个人感情作用。耐人寻味,值得学习。

联想到此次7.21 暴雨,王老师提及我们要向德国人学习。德国人为青岛市所建地下管道,100多年前修建的暗渠至今还管用。雨污分流的工程从论证到完工持续了5年之久,显示出德国人的耐心和细心。在德国的宾馆,鸡蛋分两种,一种是5min,一种是7min;所有的调料都有标准量勺。一切都是严谨的、标准的、专业的。德国的奔驰、宝马在世界上如此有地位,也与德国人的态度和口碑密切相关。

龙应台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国家的大中小城市,鲜少能达到青岛市的排污条件。洪涝灾害每隔十年数十年都会发生,然则此次北京大暴雨虽提前有橙色预警,却依然攻得人们躲闪不及。在一个国家的首都城市中,又非台风常驻城市,一场降雨竟带来如此大的损伤和毁坏,这个社会需要改正的地方还很多。

 

“做记者,首先得做人”

无论是在考试答题时还是写论文时,我们都会写“人文关怀、人情味、人文情怀……”,听上去很宏大很抽象。其实不然,具体到新闻记者的职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你不是记者吗?你怎么这样写……”“对不起,我娘生我的时候我只是人,而我现在是选择的职业是记者”。作为记者,既是一个职业人,更要是社会人,更重要的甚至是首先应该是一个社会人,要有同理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做新闻的目的,与人类所有其他活动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那就是“人”,一个个独立个体。所有人都希望“自由、健康、有尊严的活着”,每个人都有对这些美好夙愿和自己应得权利的追求。

这是我自己也经常想到和写到的,但是,在听王老师讲时,感触更加深刻,为之奋斗的冲劲瞬间膨胀,恨不得立马可以做出什么来。救世、改变。

记者在采写新闻、创造新闻作品时,是不应该有感情色彩的,以客观之心,理性公允对待。然则,在内心最深处,保持“人性、人理、人道、人义”,把每一个具体的个体都当做值得尊重和关注的人,把每一件新闻作品都与人挂钩。站在社会守望者的舞台,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瞭望大地,让这个社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只会越来越好。

 

以前听过很多讲座,关于社会的,关于新闻的,关于怎么做人的,唯有这节课让我内心复杂、沉重,一种沉甸甸、似要飞离却又不忍放下的感觉。质问了自己到底是否适合从事这个职业,是否达不到基本的要求,是否不浪费了自己的年华和别人的期待……但是,明白了,就更不忍心就此打住。新闻,没有那么简单,我只能在一步一步行走的路上。学的多了,更要身体力行,就这么,去做。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