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谁的城市?
导语:真正意义的城镇化不仅仅是乡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而是生产要素双向、自由的流动。

经济观察报 社论 城镇人口首超农村人口的确是这个国家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中国社科院不久前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即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此研究的结论之一是,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

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已经成为拉动中国发生巨大变迁的三驾马车,而这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一个数据,在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同时,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这2亿多人主要是从乡村向城市单向流动,也就是说,这2亿人是算入城镇人口中的。如果从现有的6.91亿城镇人口中,减去2亿的话,还能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城市时代吗?

当然城镇化快与慢的判断不是简单、粗暴的人口数加减。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在高奏凯歌的同时,不要忘记其实我们还有2亿多 “半城镇人”。

这2亿多 “半城镇人”的特点是:他们既不是城市人,也不是农村人;他们住在城市,但根在农村;他们候鸟般迁徙,为生存其中的城市贡献价值,却无法享受城市给予的福利。

用图画描述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城镇化的过程,如同一个杠铃,一头是农村,一头是城市,中间横杠就是流动人口。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的时候,正常情况下,就是一个左右匀称的杠铃,两头一样大,然后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意味着城市那端越来越大,农村那头越来越小,变成了不对称的杠铃。而中国城镇化则不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那头越来越小,城市那边也没见变大,变大的是中间的横杆,最后杠铃可能变成了一个橄榄球。这种城镇化结构,我们称为“伪城镇化”。

称其“伪城镇化”,原因是我们人为设置了很多进入城市的门槛。当然不少门槛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比如户籍等,围绕户籍等背后集结的众多利益,又让改革举步维艰。除了这些固有的门槛外,在当下,我们不少城市的管理者又制定了逆城市化的政策和举措,比如拆除打工子弟学校,用行政政策或者产业政策来挤压外来低收入者的生存空间等等。这些城市管理者遵循的依旧是“城市是城市人的城市”,他们始终没有明白,城市到底是谁的城市。答案很简单:“城市是所有居住在其中的人的城市。”

而且城镇化的核心不仅是城,而应是城与乡的统一。城镇化的目标不仅是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的迅速增加,而应是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所以,真正意义的城镇化不仅仅是乡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而是生产要素双向、自由的流动。但实际情况是,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无论是显性成本还是隐性成本都是高昂的。在许多省市,实际成本甚至高过了跨国流动。“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加快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在这个意义上,尽快出台包括推行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在内的政策尤为必要。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