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实体经济回归
导语:导语:没有一个发达的实体经济,就不可能有发达的服务业。造成长三角经济困境的,除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还和中国本身制造业水平低有很大关系。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叶静宇 随着近期上海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长三角在全国经济增长格局中的地位确定:两省一市中,仅江苏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则处于全国垫底位置。

但一个信号是,今年以来,长三角主要城市不约而同地开始强烈呼唤实体经济的回归。事实上,长三角作为中国的传统工业基地,其转型升级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败。而长三角实体经济的回归与变化,则彰显出转型的成效。

“没有一个发达的实体经济,就不可能有发达的服务业。”上海市社科院上海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维指出,造成长三角经济困境的,除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还和中国本身制造业水平低有很大关系。

江苏升级样本

江苏今年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25382.8亿元,同比增长9.9%,高出全国平均2.1个百分点,领跑长三角。“江苏的特点是制造业发达。”陈维指出,江苏众多的中小企业中,有不少在专业领域领军的“隐形冠军”。

江苏名豪汽车零部件公司就是其中一家,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永兵透露,公司2011年以来投资200多万元用于技术改造,新增4台集成化程度更高的加 工中心,产品的精度和表面光泽度大大提高。目前,名豪能配套全球70%~80%的汽车所需的离合器,绝大多数同行只能望其项背。

无锡富岛精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沈俊介绍,他们公司的设备最小可以做到0.002微米,细到这个级别的材料可以植入人体,用在心血管搭桥等领域。而这背后,是10多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在支撑。

事实上,加快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已成为江苏工商界和制造业企业的共识。

“有些企业为了追求丰厚的利润,放弃实业转向投资甚至是投机的行业,这是非常短视的。企业只有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真正的长 远发展。”波司登董事长高德康在今年江苏“两会”上说,许多企业将“转型升级”理解为“转行升级”,盲目追求暴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在产业创新上 的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江苏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陆元刚介绍,中小企业占到江苏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中工业企业占到33%。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也占主体地位,全省政府采购合同85%以上授予中小企业。2008年,江苏省政府采购合同更是99%被授予中小企业。

他表示,江苏中小企业对实业和主业的坚守,以及产业创新的氛围,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巨大的集聚效应,也是江苏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浙江实体回归

“资金向实体经济投放,空间为实体经济预留,人才向实体经济集聚,领导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将成为今后市县考核的重中之重。”近期浙江召开的“全省发展实体经济电视电话会议”上再次推出助力实体经济的新举措。

过去的几年间,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一系列国家级改革示范工程落地浙江,使浙江再度迸发出实业回归的商机。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省长夏宝龙多次强调:“浙江由资源小省发展为经济大省,靠的是实业富民、实业强省;今后浙江发展要继续走在前列,仍要坚定不移地走依靠实业发展之路。回归实业是浙江企业家的不二选择。”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浙江连续吹响“回归实体经济”集结号:2011年10月省委、省政府在杭州召开“首届世界浙商大会”,4600多名浙商就发展实 体经济献计献策;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务院国资委在杭州联合召开中央企业与浙江合作洽谈会,签订52个合作项目,涉及金额4805亿元。今年4月, 出台26项举措,力促企业回归实体经济。

浙江实体经济的思路是“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实服务业”。据了解,今年浙江省发改委已经将2009年至今,国家和省级各部门出台的实体经济鼓励政策中涉及要素保障、税赋减免等“实”的政策汇编成书,共900多条,发到各相关部门及相关企业。

在多个改革工程和政策的引导下,浙江小而散的“块状经济”将迅速向“产业集群”升级,兼并重组、产业集聚、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将成为主要的任务,未来拟形成数十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变成“金字塔”式分工精细、产业链更长、效益更好的企业群。

浙江省省长夏宝龙曾在媒体上公开表示,未来3年浙江将引导150家左右的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创建“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主导型”五类实业企业。

以温台地区为例,台州实体经济主要是引进大型企业并促进小企业向大企业跨进,同时推进一批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项目。而温州则在金融改革之后,5月中旬出台《关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与此同时,浙江民间资本也将新一轮投资方向聚焦在有助于转型升级的实体产业领域。

上海坚守转型

尽管上海上半年经济增速处于全国垫底,但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福庆认为,这一情况总体符合年初预期,目前正处于筑底回稳阶段。

事实上,统计数据表明,上海经济对房地产、重化工、劳动密集型等产业的依赖度已经明显降低,来自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输出则日渐增强。

孙福庆判断,今年全年上海经济运行将呈现前低后稳态势,重大改革效果将逐渐显现,实现全年增长8%左右的预期目标基本无虞。

不过,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长三角尤其是上海,仍承担着稳增长的重任。上海市发改委总经济师翁华建表示,必须要用好战略机遇期,在转变发展方式、确 保稳定增长等方面增添新的动力。“上海的特色还是在于总部经济。”陈维认为,在上海的综合成本下,一般制造业基地不可能放在上海,外迁是客观规律,但制造 业依旧是基础,上海的制造业重点应放在精度高的装备机械类上。

5月底,上海召开金融支持实体产业经济发展会议,12家与上海市政府签约的银行,自今年起将连续3年为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重点实体产业滚动提供总额6600亿元融资支持。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艾宝俊指出,这么做的目的在于,确保上海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上海经济转型发展。“两 个中心”确定后,制造业一度被认为将远离上海,但如今似乎显示出,上海正在迎接制造业的回归。“与其说是回归,不如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加快提升制造业。”陈 维指出,在他看来,国际上高端制造业优势在于分工,促进新兴部门独立出来发展壮大,上海正是走的这条道路。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宝钢的产能正在加速向外转 移,而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却在加大。

不过,陈维同时指出,上海提升制造业,打破垄断、引民资进入是根本。

而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家海则指出,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城市,上海第二产业的总量要远大于北京,在强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也是重中之重。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