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公开“表哥”工资
背景:9月20日,三峡大学学生刘艳峰收到陕西省财政厅寄发的复函,文件就其作出的信息公开申请作出答复,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的工资不属于财政厅政府信息公开范围”。
要知道,盖子既已揭开了,就很难再若无其事地盖上。“名表”故事的讲述主角,现在是广大网民,而非当地官员,仅仅是权威部门的缄口,并不能杜绝天下的悠悠之口。眼下,对杨达才个人工资的保密,显然已经对公共利益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于公于私计,都不如坦然公开。
——《新京报》
针对现实情况,要想知道杨局长的工资收入水平,更好的办法是申请公开相关部门的全年工资总额和工资构成情况,然后根据所掌握信息对应了解官员工资收入水平。也就是说,只要善于运用政策措施,了解杨局长收入情况的大门并没有完全关闭。
——《京华时报》
公众不解的是,杨达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他的工资收入虽然属于个人事项,但由于他拿的是公共财政钱,既然是公共财政,有何不能公开?而且《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都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以此而言,只要杨达才的工资收入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都应公开。
——《广州日报》
人们担忧的是,知道有部门可以公开相关信息而不说明,是不是一种默契?甚至是不是一种集体推脱?要知道,财政厅方面和安监局同样接到申请,最后选择由本部门进行回复,应该是有所权衡的。但愿这只是一种巧合。
——《现代快报》
北航教授打老人
背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韩姓教师因与人观点不合,在公共场合出手殴打一老者,网友人肉搜索出韩身份信息后,其迅速在网上发布声明回应,坚称“绝不认错”,且“该出手时还会出手”。
因观点而生出的暴力,多少或因论据的虚弱及已然无心辩论的急躁与戾气。但和谐社会之和谐,一定不该是群起压制、打杀掉不同意见的道路以目,而实应回归理性、平和的论证风气。观点不怕百家争鸣,最忌敌视、排斥甚至暴力相向———告别耳光,才有可能听到别人的声音。
——《南方都市报》
老人只是对游行队伍中出现的现象发表了不同意见,即便言论失妥,那也是属于言论自由范围内的事,可以争论,但不能因为对方的价值观与己不同,就要强迫他认同自己的价值观,如若不然,就要诉诸暴力。即便你韩教授不同意老人的观点,但你无权不让老人说话。
——《华商报》
湄公河惨案开审
背景:9月20日,昆明中级法院开始公开审理湄公河“10·5”中国13名船员遇害案,6名被告被控故意杀人、运输毒品、绑架、劫持船只等罪名,被告人中有缅甸国籍的糯康和泰国国籍的桑康·乍萨。
湄公河四国司法合作经验,将给我们拓展更深领域和更多国家之间的司法合作,提供宝贵经验。唯有司法主权的落实,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好在境外中国公民的合法利益,也才能给国际经贸、人员交流、国际技术合作等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中国公民也才能在国际范围内受到普遍的尊重。
——《新京报》
相关部门在尊重他国司法主权的前提下,费尽周折收集情报证据,不遗余力地侦破案件,即便面 临再大的困难和阻力,虽远必诛。这在中国公民海外人身财产安全问题日渐突出的背景中,更加宣示了中国有决心有能力保护本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京华时报》
12306订票难
背景:自9月18日起,“十一”抢票大战正式开始,旅客抱怨12306订票网站总是弹出“当前访问用户过多”,新升级的订票系统新增了排队功能,更增添了购票难度。
如果从一开始就打破垄断,把网站交给技术成熟的社会企业承办,结果会不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希望铁道部门能够正视专业互联网公司技术人员提出的对策,并且在“开放售票”等领域突破禁锢,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意识。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