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百年企业的“新春”
导语:10月底,长安汽车旗下首款SUV车型——CS35即将正式登场,和今年3月正式上市的长安逸动一样,这是一款长安汽车集团五国九地研发体系打造的全新战略车型,是长安汽车在中高端市场全面发力的又一款主力车型。

耿慧丽/文

10月底,长安汽车旗下首款SUV车型——CS35即将正式登场,和今年3月正式上市的长安逸动一样,这是一款长安汽车集团五国九地研发体系打造的全新战略车型,是长安汽车在中高端市场全面发力的又一款主力车型。

以逸动与CS35两款全新战略车型领衔,长安汽车今年的新车发布非常密集,新车推广活动的日程表从年初排到年尾。

在外界看来,这是长安汽车由前两年新产品推出相对沉寂过渡到集中发力的一次周期性调整。但对长安汽车而言,今年密集推新产品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徐留平的布局中,2012年将是长安自主品牌业务的一个分水岭。以逸动为代表的整合全球研发资源,采用全新平台、全新动力和全新设计语言,历时数年开发而成的全新一代战略车型,是长安汽车突破自主品牌“天花板”的全新起点。

也因此,今年推出的逸动、CS35等重量级新车,是长安汽车集团近年来倾心打造的研发体系“脱胎换骨”的例证;同时,这些精心打造的全新一代车型也被视为长安150周年纪念的重要献礼。作为一家在150年前洋务运动背景下成立的企业,长安集团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与多方探索后,对于实现强大的路径选择也由最初的“师夷长技以自强”转变为如今的自主创新。

产品:高端发力

世界汽车的历史有126年,但长安的历史却有150年。从洋务运动时“师夷长技”的上海洋炮局,到抗战时期生产60%武器的国内最大兵工厂,再到改革开放后多方尝试后选择高技术含量的汽车为主业,长安从而成为“军转民”的成功典范。在跨越三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长安参与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伟大进程。从近代中国工业先驱演变为如今高举自主创新大旗的国内第一阵营车企,长安在自强道路上的探索历程,也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150周年,对于任何一家企业都值得隆重纪念。从今年5月开始,长安集团便发布了150周年纪念活动主题及标识。在这一系列纪念活动中,代表长安自主研发实力的一系列新车型无疑是分量最重的献礼之一。

新车献礼从数年前就开始蓄势,2011年,在有着世界汽车工业“奥运会”之称的德国法兰克福车展上,长安作为唯一参展的中国车企,发布了其全新战略车型逸动。这款集长安五国九地研发中心200余人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中级车,无论是造型设计还是内部动力以及背后的全新研发平台,都获得不少肯定。外媒对此评价道:中国车自己的DNA已经初显。这也让首次到世界汽车最高水平舞台上展示自己研发实力的长安信心大增。

接下来的2012年北京国际车展,长安更是强势出击,展示了以长安首款中高级轿车睿骋(REATON)领衔的三款全新首发车,以及BlueCore动力品牌旗下3款环保发动机和2款高效变速器。在车展媒体日当天,长安展台的新车发布会刚结束,展台上便来了一批特殊观众,他们是德国某知名车企的高管团队,这批人围着刚刚亮相的睿骋仔细打量,时而坐到车内感受空间、触摸内饰,时而打开引擎盖、后备箱凝神研究;一会儿不停地开关门,一会儿又看看旁边的技术参数与配置,并不时相互交流,足足“检查”了有半小时之久。对于一直以德国车企为学习对象的中国车企而言,自己的新车能引起“师傅”如此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肯定。

逸动、睿骋和以前长安的自主品牌车型有着很大不同,这些新车除了在定位上面向中高端市场,其内部动力总成与背后的研发平台也明显升级。如逸动搭载的长安汽车“Blue Core”新动力总成系列中的1.6L自然吸气和1.5L涡轮增压发动机,采用TEi动力增效技术,集成了博世STT怠速启停、终身免维护正时链条系统、低摩擦技术等,运转时噪音更小、油耗更低。

在C-NCAP碰撞提升标准、向欧洲NCAP标准全面看齐后的首次碰撞测试中,逸动获得5星评价,成为国内第一款通过新五星安全碰撞的轿车,是得分最高的自主品牌车型。

用长安汽车总裁张宝林的话来讲,逸动等全新一代战略车型,与长安之前自主车型相比,变化堪称“脱胎换骨”。逸动背后的研发平台,后续还将陆续推出其他衍生车型。长安汽车也将努力把这些在研发水准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车型,打造成年销20万至30万辆的市场畅销明星。

在逸动的新车发布会上,徐留平表示:“汽车公司说到底,你有什么样的产品,就有什么样的汽车公司。长安将会打造一系列经典的产品,来证明我们在向着世界一流汽车企业不断迈进。”

长安的另一条自主产品主线是商用车。10月24日,位于定州的长安汽车河北公司成为“长安150周年庆典”的第一站。同时举行的是新长安之星的上市盛典。在百年长安的里程中,长安之星品牌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能很难有人会想到,作为中国微车史上最经典与最成熟的品牌,长安之星在过去15年间累积了高达500万的用户群,是中国自主品牌中销量最大的单一品牌车型。

刚推出的新长安之星在造型设计、动力操控与安全舒适等方面,实现了全面的品质创新,并同样创建了5星级的微客新标准。据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车明年的销量目标是15万辆,2015年目标是达到30万辆。同时,新长安之星上市后,将于欧诺和金牛星一起成为未来利润的主要支持。今年1至9月,长安商用车零售量达到70万辆。新长安之星上市当天,多达340人的庞大的长安微车经销商大会同时召开,包括45名最大的经销商的投资人。“能举行这种等级和规模的大会,也足以能证明微车不是微利。”

研发:脱胎换骨

新产品脱胎换骨的背后,是长安研发体系的“脱胎换骨”。

在逸动、CS35、睿骋等一系列全新战略车型接连登场的背后,是长安集团五国九地的研发体系。据长安汽车内部人士介绍,这个横跨中、意、英、美、日五国,汇集重庆、北京、都灵、诺丁汉等九地研发资源的24小时不间断全球协同研发体系,是长安汽车集团今年来资源整合方面最为看重的一项工作,在长安汽车集团管理层中非常受重视。

在国内车企的财力随销量规模水涨船高的近两年,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并非新鲜事,研发国际化已经成为有实力的国内车企集团相互较量的一项指标。但长安海外研发团队的建立却远早于此。2001年的春夏之交,意大利都灵迎来了一群黑头发、黄皮肤的东方面孔,他们是长安汽车海外研发探索的先行者。在意大利都灵成立了主攻造型设计、车身开发的欧洲设计中心之后,长安又在日本横滨成立了研究内外饰造型与工程化设计的日本设计中心。

如果说前两个海外研发中心是当时偏居西南一隅的长安在尚未出现海归回国潮的背景下为了提升研发水平、吸引高端人才的尝试探路之举,随后的十一五期间,长安集团在集团总部迁至北京,实现全国生产布局,海归研发人才大量回归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扩建海外研发中心,已经是长安自主创新棋盘中的战略布局。2010-2011年间,长安先后在英国诺丁汉、美国底特律分别成立主攻动力系统产品研发的英国设计中心,主攻底盘技术的美国研发中心。长安也在国内建立了北京、上海、江西、哈尔滨汽车研究院,也在生产基地扩张的同时,长安也在国内建立北京等生产基地实现研发体系的布局。

在横跨五国九地的研发体系构建过程中,长安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高端人才的引进上。2006年,长安汽车迎来第一个从底特律招聘到重庆工作的海归——时任福特公司碰撞安全领域高级研究员赵会。“长安领导的志存高远和求贤若渴打动了我!”2007年9月,为了吸引另一位重量级“海归”庞剑加盟,长安汽车高管三次致信给这位在美国福特公司负责振动与噪声控制的专家,力邀其加盟。

这些高端研发人才的加盟,不仅给长安带来技术,也带来新的研发理念与研发流程。长安的新车型在C-NCAP碰撞测试中接连获得五星成绩,以及逸动在怠速情况下车内噪声仅38.5分贝,远低于45分贝的业内平均值,领先国内同级车的NVH性能,都与这些高端人才的加盟有很大关系。

除了力邀外援,长安也注重人才的内部培养。第一位本土博士詹樟松,现已成长为长安汽车动力技术的领军人;“长安汽车自主调试第一人”李虎,尽管只是蓝领工人,却享受副总裁级别待遇。目前,长安已建立一支6000余人的科技队伍,拥有国内专家、博士150余人,外籍专家250余人,其中10人入选“千人计划”。

对此,张宝林曾总结说,这几年长安汽车可圈可点的东西,就是在打造一个“持续领先的研发领域”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首先,长安的高层有一个明确的共识,汽车就是搞研发,这是核心;二是人才,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了非常多的人才,而且为了留住这些人才也是煞费苦心。每个月都会让所有的高级人才,包括专家,还有两三百人的海外机构的高级人才,写工作的建议、意见和批评,每一个月很厚一本,长安的高层从董事长开始,都认真去看和分析这些高级人才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大量的交流、充分的尊重,让专家人才觉得在长安价值感非常强。

在高投入、短期难有收益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长安也是投入最实在的国内车企之一。作为国家863计划最早的参与单位之一,长安一直是混合动力技术研发的主力军,并在2007年便推出量产混合动力车型杰勋,这是国内首款量产混合动力车型。虽然由于各种原因长安混合动力车型杰勋的市场化开拓并不理想,但并未影响长安对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投入,随后在2010年推出纯电动车型奔奔MINI。今年年初,长安又对其全新一代纯电动车E30进行安全碰撞测试,并获得五星碰撞成绩,这也是国内电动车的首个安全碰撞测试。“十一五”期间,长安累计投入120亿元,建成涵盖振动噪声、碰撞安全、制动性能、底盘试验、驱动系统等14个领域的国际先进实验室,拥有安全碰撞与振动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十二五”时期,长安还将继续投入300亿元用于科技创新。

战略:自主赢未来

自主创新,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在20多年“市场换技术”的道路,交了一系列学费后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市场可以换来技术,但换不来最新、最核心的技术,建立自己的自主创新体系与能力,才是实现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根本。而对于长安这样有着百年历史的国企来说,对于自主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有着更深的体会。

和其他有合资经历的车企一样,长安同样是在与外国“师傅”的合作中深刻体会到控股权不等于控制权,有技术才有话语权。虽然国家汽车产业政策保证中外双方在股权上的对等,但在企业实际经营中,由于核心技术被外方掌控,更换一颗螺丝钉都必须向外方报告,等待层层审批。

多年军工企业的传统,长安深知技术的重要性,正所谓“得技术者得天下”。而成功实现军转民、率先尝试合资合作生产汽车的经历,又让长安认识到,仅仅依靠合资合作,而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中国汽车企业永远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也使得靠微车起家的长安在进入轿车领域后,自主开发的特色始终鲜明。不论是最开始使长安在自主品牌中打响第一枪的小车奔奔,还是使长安在自主品牌市场占领一席之地的悦翔、志翔,以及如今为长安赢得颇多肯定的逸动等全新一代车型,都主要靠长安自己的研发团队。

在自主创新已成主流的今天,这种做法看上去理所应当。但即便是今天,国内车企大集团在自主品牌车型的开发上,依然离不开外方合作伙伴在车型平台、动力总成等方面的“鼎力支持”,或者花重金委托海外研发机构“代办”。业界分析人士评论,在国内车企第一阵营中,以微车起家的长安是利润最为微薄的,在综合财力上也确实与其他三大集团有明显差距,但长安多年来在自主研发上的投入力度、自主品牌车型中“自主开发”的成分,却堪称最为实在的一家。

长安汽车徐留平董事长表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产品战略,产品战略的核心就是技术战略。

2011年,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多个政府部门牵头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比中,长安汽车在729家企业中脱颖而出,以90.9的高分夺得汽车行业第一名。

今后,高举技术牌的长安将努力把研发上的积累变成市场上的优势。今年的北京车展上,长安提出“发展自主、提升利润、战略转型”的口号,三款全新车型覆盖了SUV、中级轿车、入门级家轿三个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根据规划,到2015年,长安将完善建立9个自主轿车平台,推出15款整车产品,12款小排量发动机,基本覆盖主力细分市场与主要动力总成。而长安集团的“愿景2020”,则将发展自主品牌放在首要位置。到2020年,长安将实现汽车产销500万—6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车产销占比60%以上,自主品牌海外销量提升至15%—20%。

徐留平曾旗帜鲜明地表态:“实业强国、实业兴国的根本途径是自主创新。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立于世界一流汽车企业之林,才能真正发展好中国的汽车工业。”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