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项新政落地 保险资管快跑

欧阳晓红2012-10-27 07:4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张云 杨思柳 擎着投资新政的保险资金来了!它将成为金融产品的大买家,可以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及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产品;不仅能参与股指期货,还能“出海”投资,甚至能涉足金融衍生品交易。

10月22日、23日,保监会相继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关于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规定的通知》等6项新政给险资打通了上述投资渠道“脉络”。

或许是巧合,10月23日这天,保监会公布的经营数据显示,9月份保险资金新增投资1266.28亿元,环比增加1194亿元。新增投资中,有一定的权益资产配置占比。

“险资认为9月中下旬的投资机会不错,遂加仓幅度不小。不只是险资,社保基金也在9月份增仓。”10月25日,一位接近保监会人士说。他还认为,权益投资之外,受首批险资新政的推动,保险公司增加了诸如PE、另类资产的投资。

与之对应,据一位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高层人士透露,9月27日晚,几大险资巨头还接到了监管层窗口指导信息。

如此,在新政导航之下,有着改善投资收益迫切需求的险资,和着大资管趋势的节拍,可能会迈入投资新阶段。1226亿元也许只是险资新增投资加速的一个开始。

保险加仓

“公司自身的投资策略也判断当时的加仓时点不错。但各公司量力而行,仓位轻者,可以加多些,仓位重者,则加仓较少。”10月25日,上述大型保险资管公司人士说。

9月26日,上证综指在尾盘瞬间击穿了2000点,不过最后反弹至2004.17点。

这可能是监管层自2008年10月首次险资“护盘”之后的再次出手,当时上证综指也是失守2000点。不同的是,这次是窗口指导,而上次是紧急召集各保险资管公司负责人开会,动员其从大局出发,维持资本市场的稳定——保险资金不予抛售A股,至少不能净卖出,未来再择机逐步加仓。

目前尚不清楚,险资的加仓规模有多大,不过可以从相关报道及9月末的保险业经营数据中略知一二。

国庆节后,数位保险资管公司人士坦言在上证综指2000点附近加仓。而见诸报端的加仓保险机构,诸如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泰康人寿等保险巨头则在节前集体加仓,规模或超数百亿。如此行动一致,颇为罕见。

数据显示,9月份保险业投资达1266.27亿,较8月份的72.20亿,新增投资1194亿元,增幅1653%。上述接近保监会人士说,投资涵盖除银行存款之外的,诸如权益类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另类资产等领域。新增的1194亿中,包括占比较大的权益类投资,说明险资认为当时投资时点不错。险资之外,社保基金也加入了增持A股仓位的队列。

投资收益压力

就保险股而言,目前股价尚不及2008年。以10月23日的中国人寿(601628.SH)为例,四年前的这一天,中国人寿报收19.72元/股,四年后报收17.85元/股。

“四季度保险行业基本面无明显改善。股价基本反映了2012年以来的风险,如保费增速乏力、股市投资低迷、业绩出现同比负增长。”中信建投分析师缴文超认为。

正如中银国际证券分析师孙鹏的报告指出,保险公司三季度业绩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于资本市场的波动。股票市场对保险公司的影响尤甚,三季度股市持续单边下滑,一度跌至2000点附近,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和资产减值损失都面临很大压力。

“纯寿险公司三季度业绩面临的压力较大,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三季度单季度可能都是亏损。”孙鹏认为。

10月17日,中国人寿预告其前三季度业绩同比预亏55%,累计净利润75亿元,其中第三季度亏损21亿元,同比下降156%,低于市场预期。预告称业绩骤跌主要受投资收益率下降和资产减值损失增加的影响。

事实上,囿于盈利模式的制约,今天的寿险业依然没有走出靠股市“吃饭”的困局。资本市场震荡低迷意味着保险业绩难见好转。保险业“十一五”期间,年均投资收益率逾6%。但2011年的平均收益率仅3.6%。今年前三季度的表现昭示2012年的情况亦未必乐观。

基于此,监管层有意两手抓,一方面,险资“护盘”,寄希望市场向好;另一方面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力图帮助险资降低对资本市场的依赖。监管层试图给险资全面“松绑”,在投资渠道上,几乎全方位开闸,旨在提升险资整体的投资收益率水平。

自7月份下发四项保险新政,两个多月之后,保监会陆续又推出6项险资投资新政。尽管险资对此已有心理预期,但渠道之多、范围之广还是令业界吃惊不小。准备好的险资大呼“好事”,反之者,迟疑不定。

新政的想象空间

显而易见,从数据上看,保费增速的乏力、资本市场的低迷没有阻碍保险资金投资的“冲动”。保监会的新政或许赋予了保险机构这种冲动的欲望。“新政出台当然是好事情,对于股脂期货我们期盼已久,有了它便有了对冲风险的工具,可以管理好权益头寸。现在,我们正就此向监管部门报备,估计年底能参与股指期货交易。”10月25日,一位人保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说。

不过,另一家大型保险资管公司人士认为,从个案看,股指期货有助险资减少巨额交易对现货市场的冲击,降低投资风险;但全面看,股指期货的放行未必是百分之百的好事。“虽说有的险资参加过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培训,也尽管要求只能开展套期保值。可险资在实际交易中,还是很难把握如何止损,毕竟整体不具备如此投资能力。”

境外投资新政方面,中银国际证券分析师袁琳认为,保监会没有扩大投资比例,最重要的变动是扩大投资范围以及明确投资品种细项,如扩大至全球25个发达国家和20个新兴市场国家。不过,她表示,在目前海外市场低迷、保险公司本身投资经验不足的情况下,险资短期涉足香港以外的境外市场的可能性不大。

事实上,袁琳较看好投资金融产品的新政。其意义在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较大,对于保险资金的短期配置,尤其是产险资金的投资配置具较强吸引力。“现在很多信托和银行的理财产品都主动过来找我们,但是我们还要把政策吃透,不着急选择。”某保险公司投资管理部负责人告诉本报。

“目前保险资管的资金受托与资产投向双向拓宽,保险率先向其他金融同业伸出橄榄枝,险资几乎成为所有金融产品的买方。”东方证券分析师金麟的报告称。他预计,未来,保险资管与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信托公司等在资产管理业务上有望形成全面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然而,险资磨刀霍霍的背后却是无奈。市场低迷,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率每况愈下的背景下,“大卖家”的标签难免有些耐人寻味。

“通常银行不愿做的项目才会给保险,像一些债权投资计划初期还不错,但如果届时发生信用风险,恐怕连本金都难收。资金性质要求绝对收益的保险资金不应该冒太大的风险。”上述大型保险资管公司人士说。

标准普乐尔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廖强说,中国银行业正面临一个信用下行周期。他认为,利润飙升的代价是银行积累了大量潜在信用风险。这使得银行利润率和资本水平的长期可持续性受到质疑。

或许也因此,资本约束较强的银行可能会将一些潜在风险较高的项目介绍给保险机构。上述资管公司人士表示“或许是银行从一些项目退出后,找保险资金来垫背。反倒地方上的好项目往往没有保险资金的份儿,因为地方政府与银行关系很密切”。

不过,一位泰康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解释,上述观点已成过去式,那是初期险资无法进入市场时的无奈选择。虽然与银行相比,在客户资源与项目管理上,险资有很大差距。有些项目亦来自银行的推荐,但形式较以前不同,并非银行不做,保险才做,而是大资管时代背景下,各施其长的结果。“相信险资公司会成为独立的第三方力量。现在的苗头是,一些客户即使有银行的信贷额度也不用,而来找保险,对其而言,多一种渠道意味着融资安排的多元化。”他说。

据海通证券测算,此次投资新政预计提升保险业长期投资收益率约50个基点,可将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分别提升约9%和12%。不管怎样,前后10项投资新政的“落地”意味着险资将驶进投资快车道。保险资管能否成长为独立的第三方理财力量值得市场拭目以待。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