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袁金秋 再过一个月,捷信,来自中东欧的国际消费金融公司,其在中国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就将走过第五个年头。
捷信于2004年进入中国,2007年12月在广东省正式启动消费金融业务。捷信五年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快速成长的五年。在这期间,整个行业得到了中国政府以及相关机构的重视与支持,捷信也在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中,依靠专业的技术,差异化的经营模式,积极开拓着符合中国消费者的信贷服务。
作为金融行业中新兴的创新型金融领域,消费金融是金融体系中除传统银行信贷业务之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在满足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需求、刺激国内需求、帮助零售商提高销量并带动相关产业、创造工作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12年9月,央行在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也进一步强调要 “发展消费信贷,支持扩大内需”,进一步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无到有 前景广阔
中国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预示着我国消费行业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与城镇化进一步提速,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提升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转型。消费金融作为拉动国民消费的重要金融创新模式备受关注。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估计, 到2025年, 中国将成为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 个人消费额将从2007 年的6. 8万亿元增长到27万亿元。然而,潜力广阔的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开发程度却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作为国内消费金融服务供应商,捷信于2004年进入中国,2007年12月在广东省正式启动消费金融业务,在深圳设立了第一个中国运营后台,搭建了国内领先的金融数据处理和业务支持平台。通过与全国零售商建立战略合作,为客户提供店内消费贷款服务。
2009年7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国的消费金融行业正式起航。
2010年12月,银监会首批四家消费金融试点企业之一的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正式在天津成立,成为中国首家且唯一一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截至目前,捷信中国在全国60多个城市开展业务,拥有员工数量近7000人,合作零售商达10500家,零售网点16500个,至2012年9月累计发放贷款总额超过 63亿元人民币。2011年7月,捷信的客户数量达到一百万,随后,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客户数量便迅速突破了两百万大关。
捷信五年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快速成长的五年。在这期间,整个行业得到了中国政府以及相关机构的重视与支持,捷信也在政府营造的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中,依靠专业的技术,差异化的经营模式,积极开拓着符合中国消费者的信贷服务。
不同于传统银行的信贷业务,捷信主要是在各零售商店内直接向有稳定收入的顾客提供小额贷款,其服务主要满足目前银行业务无法惠及的中低收入客户,为他们提供用来购买生活耐用品的资金,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但为他们建立了信用记录,更培养了这部分人群的信用意识,提升了他们的消费能力。
在不断努力发展的同时,捷信也为与其合作的零售商、销售伙伴带来了巨大的附加价值。“我们双方在这些年的合作,是一个携手共同成长的过程。如今,我们在全国范围的合作已经覆盖了广东、湖南、湖北、山东、深圳的二十个城市,销售点也由2011年1月的全国21个增加到了现在的101个。通过我们的合作,截至今年9月消费者已经从我们门店得到的贷款累计总额达到372万。我们希望这种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能继续深化下去!”在提到与捷信的长期合作时,乐语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助理总裁王鹤表示。与乐语一样,通过与捷信合作提高了市场份额的还有深圳俊业之星科技连锁有限公司。自2008年4月开始合作到现在,双方合作的门店由最初的3家发展到了今年5月的11家,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
消费金融将撬动内需
捷信在华的拓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公司在刚进入中国时,由于当时国内消费者对消费金融的认知度并不高,一些传统的消费习惯很难在短时间转变,在开拓市场方面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但是捷信一边培育市场,一边有针对性地调整战略,与合作商一起积累经验,克服了金融危机给市场带来的冲击,并因地制宜,在中国的更多地区深入发展起来。
中国当前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重视拉动内需,这为包括捷信在内的消费金融公司带来了更多机会。 消费金融作为一个有效的、为大众提供小额消费贷款的信用工具,符合中国的发展国情。不久前,清华大学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 大约75% 的中国家庭尚未申请过信用卡、80% 的家庭有资金需求时, 只会向亲友借贷。这说明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潜力庞大, 特别是在贷款市场中最具潜力。
捷信中国总裁史国奇先生(Michal Skocil)表示:“在过去五年中,捷信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参与了中国消费金融行业的建设。我们坚信消费金融领域将在中国的金融行业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捷信中国也会积极响应中国政府‘发展消费信贷,支持扩大内需’的号召,不断丰富产品类别,加大对乡镇地区的渗透力度,让更多的中国消费者体验到多元化的便利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