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不必对市场预期负责
导语:郭树清对于监管责任的上述表态,在证券监管史上是较为罕见的,也因此被众多媒体争相报道,但却也带来了不小的争论。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张勇 上周末,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股市的下跌,监管部门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不是完全的责任和绝大部分的责任。郭树清说,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存在不可逾越的缺陷和不足,比如投资的理念等。

郭树清对于监管责任的上述表态,在证券监管史上是较为罕见的,也因此被众多媒体争相报道,但却也带来了不小的争论。事实上,提出监管层应该对股市下跌承担一定责任,这种提法本身没有问题,但值得关注的是,不少人认为证监部门因此可能开始干预股市涨跌,更似乎开始以惯常的思维去判断监管层要出手救市。

其实,目前股市的持续下跌需要参与市场的各方一起承担责任,包括上市公司、各种投资者、中介机构,当然也包括监管层,只是各自承担的责任不同而已。

众所周知,股市的涨跌有着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即使是没有完全成熟的市场,其涨跌也基本与经济的总体状况保持相对一致。瑞银证券的首席证券策略师陈李研究发现,如果以长周期来对比中国股市涨跌与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就会发现二者之间是大体一致的。

而目前股市持续低迷也有着可循的原因。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出于对资金的渴望和对经济的判断,产业资本最近几个月在股市中不断减持。

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两市股改限售股份解禁8.58亿股,实际被减持3.2亿股,创下自今年6月以来的新高,同时与5月份单月减持规模持平。在不同类型减持中,持股比例小于上市公司总股本5%的“小非”股东减持量达到1.99亿股,环比上升1.5倍;而持股比例大于等于上市公司总股本5%的“大非”股东,减持量为1.21亿股,环比增加21%。

虽然在11月中旬,产业资本的减持开始下降,增持有所增加,但总体上而言,并未显现出拐点的信号。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资本持续减持的时候,也是证券监管部门不断推出“政策利好”的时期,这也意味着,监管层的举措并没有撼动市场做空的决心,也没能激起做多的热情。

然而,这或许也在另一方面说明,市场开始逐步成熟,市场参与方对于市场的判断依据已经更加客观和全面,中国经济的总体情况成为目前判断股票市场最为重要的因素,而非监管层的态度。

以往的经验表明,从经济之底到市场之底需要经历预期的修复过程,而当前的预期修复受到两个因素的干扰:一是经济企稳回升形态;二是经济的季节性规律。

本轮经济下行实则夹杂了周期和结构因素,而经济增速探至潜在增长率之下只能代表周期性压力缓解,在传统制造业和金融业收入、利润和市值占比偏高约束下,结构性调整压力依旧。传统行业的收缩及由此带来的坏账风险将压制企业盈利的改善,并放缓市场预期的修复,中期去产能背景下的市场修复更可能是一个缓慢的锅底形过程,而很难再现一步到位的V形反弹。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之下,产业资本的撤离似乎就更容易被理解了。

我们也注意到,监管层在最近的半年多时间里,不断大力推进机构的创新发展,也着力引进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从长远来看,这对于股市自然是利好,但这无法成为股市转折的真正动因。而现实情况是,产业资本的进出对判断市场方向的意义越来越大。

归根结底,股市的涨跌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哪怕是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市场,也应该有规律存在,某一方的过错并不能改变市场的规律。市场应该抛弃原有对监管责任的认识,也应改变依赖监管的习惯。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