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央行行长的追问与思考
导语:直到今天, 全球经济仍然没有走出这次危机的阴影, 很多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 不少国家都存在着债务占GDP 之比过高的问题, 债务危机能否得到有效缓解? 如何从根本上打开“三连环恶性循环”的死结? 全球经济再平衡是否将有所改善、出路在何方? 

副标题: 观察分析与应对
作者: 周小川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副标题: 观察分析与应对

作者: 周小川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by 金研 

《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是周小川全新的文集,  汇集了作者对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观察、分析与应对探索。危机早在2007 年夏天即开始浮现, 到2008年9月开始全面深化, 成为一场波及全球、影响深远的国际金融动荡。 

从最初的次贷风险暴露到2007年9月北岩银行挤兑, 再到2008年3月贝尔斯登被收购, 金融界每天都在关注、讨论着这场危机会向何处去。对危机的解释和对未来的预测众说纷纭, 但令人意外的是, 几个月后,危机竟演变为自由落体式的金融市场崩溃。从2008年9月7日“两房”事件爆发开始, 紧接着是AIG、雷曼兄弟、美林……一连串过去我们耳熟能详的国际金融机构纷纷陷入危机。雷曼事件后, 危机迅速扩散, 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海啸。 

直到今天, 全球经济仍然没有走出这次危机的阴影, 很多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 不少国家都存在着债务占GDP 之比过高的问题, 债务危机能否得到有效缓解? 如何从根本上打开“三连环恶性循环”的死结? 全球经济再平衡是否将有所改善、出路在何方?  

无论在理论上、金融运行的实践上, 还是在全球治理和金融当局的政策层面上, 这次危机需要我们研究、应对和改革的内容都太多、太多了。作为央行行长, 作者亲历了危机爆发、深化发展的全过程,先后参加了数十次关于危机研究和应对的各种会议,包括G20 部长会、IMF世界银行春季和秋季会议、FSB 和BIS 例会, 以及其他诸多全球或区域性、国际或国内、公开或内部的会议, 比较全面地参与了对危机的观察、分析、反思和对策研究, 以及危机后推进全球治理和国际金融改革的过程, 这也包括中国在国际格局变革中的角色转换以及国内若干政策措施的推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作者形成了对于这次危机的认识和思考。 

文集收录的包括作者在不同场合关于这次危机的演讲稿、公开发表的文章, 还有少量的媒体访谈稿,其中有24 篇文章是首次与读者见面。从2008 年较早开始关注次贷危机、在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作专题形势报告开始,读者可以清晰地沿着危机从早期的局部事件。《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中收录的文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危机的原因, 特别是储蓄率问题、全球经济不平衡、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 以及金融市场稳定性及其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关于中央银行应对危机的政策、效能和角色转变方面的研究, 涵盖了中央银行政策目标和工具、中央银行治理以及中央银行理论针对这次危机而可能发生的演变。三是关于危机救助。作者就“能否救援”和如何救助作了数次专题演讲,其观点和建议引起了金融界的关注, 并引发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和讨论。在作者看来, 当前走出危机需要有新的设计和新的激励机制。四是关于国际金融改革和监管重构, 涉及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的金融政策、国际金融体系及其监管改革、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信用评级改革等相关内容。五是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从作者在2009年3 月23日公开发表的“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开始,涵盖了作者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人民币“走出去”和可自由使用的一些探讨。六是关于中国应对危机、维护金融稳定和改进经济平衡的政策分析, 内容较广, 主要涉及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金融稳定等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和政策选择,以及我国在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方面的政策措施。上述六个方面的文章在分类上似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往往在内容上各有涉及, 相互交错,内容本身在概念和逻辑上也是密切相关、紧密联系的。因此, 在编排时,将这45 篇文稿以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一方面, 契合危机的酝酿、爆发、深化发展过程,读者可以从各篇文章中大致看出危机的演变,以及金融界、政策界对危机应对的关注重点、观念转变和政策响应; 另一方面, 也较为忠实地反映了作者本人对这次危机的分析、研究和政策思考过程。 

(文章摘自《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中“出版者的话”,中国金融出版社即将出版)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