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导语:政府要做的,首先是激发经济内生的增长动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尽情涌流,让创造财富不仅有可能还有足够的空间。如果说过去我们更愿意给企业架上嚼头和鞍子,拽紧了缰绳把他拉向我们期望的方向,现在要做的就是彻底卸下束缚它的一切,让它自由奔跑。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文钊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是上周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给出的信息。首次研究经济问题给出这样的基调,可能让一心期待新一轮刺激计划的人士失望。不过换个角度,这也可以看做信心的宣示和表达。

中国经济的确处在非常微妙的时期。一些关键宏观指标走势向好,谨慎乐观的声音也逐渐多起来,似乎说明中国经济走过了最困难的日子,正在从谷底艰难地攀爬。更何况,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经济还存在一种特殊的政治周期,在中国人们称之为“换届效应”。意思是每一届官员上任都有动力推高经济,这在地方表现得尤为明显。经济回暖进程与换届效应叠加,因而,比较容易的判断是,拉抬经济增长率并非难事,弄不好还会出现新的投资过热。

这样的分析和判断也正是一些悲观声音的由来。地方政府更看重短期效应,过往信贷和投资被看做屡试不爽的灵丹妙药。然而,靠信贷投放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固然可收一时之功,一旦信贷和投资降温,政府撤火,经济冷下来的速度一点儿也不比热起来的速度慢,而且最难把握的是,信贷和投资扩张很容易诱使通胀抬头,到那时紧缩也许在所难免,这等于人为加剧了经济增长的波动性。更何况,上一轮投资热潮过后形成的产能过剩,现在也没能很好地消化。

或许考虑到了这些问题,中央政治局更强调新的消费增长点而非投资,并且将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放在了一起,我们大略可以想见,决策部门对盲目大干快上可能导致的产能过剩是有警惕的。此番政治局会议给出的信号既有政策延续性的一面,也有寻找新的突破点的意味。相信未来更具体的政策还会印证这一判断。我们乐见这样的政策转换,还想提醒的是,就中国经济增长来说,除了政府要怎样,现在更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可以怎样。

这不仅仅是观察和思考角度的转换。我们习惯于把政府当做决策主体,政策逻辑会下意识地投注于政府做什么样的努力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不过很多时候,在这个逻辑体系里面,企业在政府之手的操控下定向行驶,一旦偏离轨道就可能遇到麻烦。尤其是金融危机后的几年,相信政府而非市场的力量,在很多时候成为决策的出发点。这恐怕并非市场经济的中国应有之局面。

这种模式固然带来了经济的非理性繁荣,但也埋藏下危险的种子。除了投资的低效、频发的腐败,通胀的反弹,最近几年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积累和局部的暴露,都是这种模式无法自愈的疾患。

政府要做的,首先是激发经济内生的增长动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尽情涌流,让创造财富不仅有可能还有足够的空间。如果说过去我们更愿意给企业架上嚼头和鞍子,拽紧了缰绳把他拉向我们期望的方向,现在要做的就是彻底卸下束缚它的一切,让它自由奔跑。我们需要培育经济内生的增长动力,这是中国经济真正健康而持续成长的最高效的引擎。

就此而论,经济政策的指向是明确的,比如说打破垄断、放松管制。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表示,支持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扶优汰劣等。尽管我们对民企能否真正参与此类项目还有担心,认为应该更明确地支持所有企业进入这些项目,不过我们还是相信,这也是打破垄断的一部分。如果可以从每一件具体的事情,每一个确定的领域入手,垄断的破除就会真正找到可以落地的突破口。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