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如何变老?
导语: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在快速提高,这一现象与工业化国家相符,但开始更晚,寿命提升速度也更快。

经济观察报 沈建缘/文 大多数的健康规划和建议就像大多数的新年梦想一样,不是太复杂就是太平庸。不过,当你已经开始有计划地体检,缴纳医疗保险,定期锻炼,并且在胡吃海塞后心生忏悔,那你已经做好准备,准备变老。

不管你是否关注,老龄化趋势正在全球普遍蔓延。多方数据均显示,截至2030年,全世界65岁及以上的人口很有可能突破10亿。到2018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首次超越5岁以下人口数量。

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在快速提高,这一现象与工业化国家相符,但开始更晚,寿命提升速度也更快。

老龄的风险

联合国的估计与预测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9.4%,2020年将提高到13.6%,2030年为18.7%,2040年为26.8%,2050年则高达30.8%。

这意味着,我们将比先辈们拥有更长的寿命。但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活到高龄并不意味着会在健康的状态下变老。

12月中旬,北京大学和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空气中的PM2.5颗粒污染物今年已在中国四个城市造成约8,600人死亡,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可以直接进入呼吸系统,损害肺和心血管,引发肺癌和其他疾病,清晨时浓度较高。在中国城市,清晨锻炼的老年人是最大受影响群体。不仅如此,各种疾病的发生比率都将在老龄化社会里升高:心血管疾病、癌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等老年病都将更频繁出现。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的主要死因进行了研究,认为在2030年,心脏病这一顽疾届时依然是人类的第一杀手,960万人将因此死亡,占死亡人口总数的14.2 %。肺病届时也将更加猖狂,导致580万人丧生,占死亡人口总数的8.6%。特别是中低收入国家男性吸烟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病例将急剧增加。

过去曾经有人语重心长叫我们去做的事情,比如合理进食、定期运动、保证睡眠、禁烟少酒,定时看医生等,做起来仍不像说的那样轻松。

目前30岁左右的人群里很少有人明白上述建议在未来30年意味着什么。在他们有资格领取社会保障金之前还需要工作至少30年,但严峻的现实是:其中60%的人经常熬夜,30%的人基本不运动。

多年后,被忽视的这些会成为我们想尽办法也无可回避要面对的问题。

而如果能服用某种将于20年内问世的药物,它将预防很多疾病入侵身体,而不是等到疾病出现后才开始治疗,那么,生命将很容易被“无限”延长。

据美国MSNBC报道,西方科学界抗衰老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消除老化工程策略”基金会首席科学家奥布里·德格雷宣称,25年内人类将有50%的几率通过医学控制解决人类老化问题,第一个能够活到1000岁的人将在未来20年内出生。

德格雷长期致力于长寿的研究。这个自己也在变老的老头曾预言,在他有生之年,医生肯定能够掌握治愈老化的技术,并消除伴随老化而来的疾病,生命肯定将会得到无限延长。而且将来人们可以定期到医生那里做“保养”,接受诸如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免疫系统促进治疗等各种先进医疗手段的治疗,以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如果他的预言是正确的,那么第一个能够活到1000岁的人将在未来20年内出生。那时人们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将是如何给日益扩张的老年人群提供充沛的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这会给政府、医院及研究实验室等多方带来压力。

医疗进展

目前许多疾病仍然难以或者无法进行治疗。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仍是全球各国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这些领域的医药研究迫切地需要真正的创新。而预防恰好是生命科学这一领域的重点。

在过去三十年一直供职于拜耳集团的普利思(Wolfgang Plischke)博士目前负责着拜耳集团旗下医药、作物、材料等领域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工作。他认为,“致力于开发能够使人类延长寿命并能更好享受生活的治疗方法,会给医药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目前,拜耳集团通过自主研发、或合作研发的方式,从肿瘤学、心脏病学、血液学和妇科等学术领域获取创新理念。

2009年5月,拜耳推出了一项名为Grants4Targets的公开行动,其主要目标是寻找全新的治疗方法。该计划自启动以来,收到了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的825项建议,其中114项建议已被采纳。

自2011年6月以来,路德维希·玻尔兹曼肺血管研究所对肺血管疾病进行研究,特别是肺动脉高压这一危险病症的研究。该组织始建于1960年,是奥地利研究机构的一家私人赞助方。该机构与拜耳合作的项目转化心脏衰竭研究,已经运行一年之久。心脏衰竭患者五年内死亡的几率超过50%,高于癌症。全球现有2300多万人患此疾病,且患病人数还在增长。

在“全球预防中风行动”专家组发布的《如何避免亚太地区中风危象》的报告中显示,中国是房颤第一患病大国,目前约有500万人罹患房颤。中国目前的房颤患病率约为770人/10万,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脏病等诱发疾病存活率的提高,由房颤引发的中风逐渐成为普遍的健康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55岁以后,每10年中风风险增加一倍。每年有1500万人中风,其中1/3死亡,每两个幸存者中就有一个生活质量因失能而终身受到影响,很多人需要强化、价格高昂的医疗护理。因为饮食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危险因素都让中国糖尿病人群快速增加,中国已有9200万糖尿病人,糖尿病前期患者1.5个亿。

面对这样一个老龄化问题,有效、安全、长期的预防措施对患者、家庭和医疗系统都是非常紧迫的。很多成熟产品因其长期时间较长,临床疗效和安全数据确切,为慢性病长期使用提供依据。比如,用于治疗高血压的硝苯地平和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阿司匹林,后者已经成为预防心肌梗塞、再梗塞、中风和心绞痛的标准。

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拜瑞妥)也是一个好例子:相比较目前针对血栓与卒中的标准治疗和预防方法而言,这种新型药物只需一天一片,且患者不用限制饮食或进行例行血液检查,也不用在医院花费大量时间。

多数医疗机构目前所做的只是在较晚的阶段对疾病进行治疗。大约20年后,理想的状况可能是在更早期开始治疗,未来的医疗保健服务将更加一体化:早期诊断、预防措施、有效并有针对性的治疗辅以医疗装置、生活方式及饮食的配合。

但在癌症领域,大量有效治疗肿瘤的医疗需求仍未得到满足。

四年来,拜耳与德国海德堡癌症研究中心携手合作,开发治疗此种疾病的新药物。合作双方共计投资1000多万欧元,共同研究分子、机制以及可促进创新癌症治疗方法开发的合作模式。

由于肿瘤类型的差异,癌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个性化药物也在肿瘤学领域中创造了机会。目前,在拜耳与新加坡的知名研究机构展开合作,旨在对癌症的普遍形式进行更加详细的调查。以便更为有效地调整癌症药物以使之适应不同地区患者的需求。

以肺癌为例,全球每年新增病例超过60万。所有确诊病例中有三分之二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但是这三个国家的人口总数却不到全球人口的30%。2012年11月,亚洲的首个胃癌概念研究论证开始为在该地区用于治疗常见癌症的药物进行评估。

此外,OncoMed这家来自加利福尼亚的生物技术公司已经开发出独特的检测技术,用于测试治疗癌症的药物。例如针对癌症干细胞的抗体、其他蛋白质和小分子物质。很多医药企业正利用这一技术来测试低分子物质是否适用于治疗。这是一种高度创新的方法,将会成为现有抗癌药物组合的完美补充。

2008年,欧盟委员会与欧洲制药工业协会联合会(EFPIA)共同推出了创新药物计划(缩写为IMI),旨在通过制药行业、学术研究机构、医院、生物技术公司、职业许可证书颁发机构与患者组织之间的合作,更快的研发出更好更新的药物。这些项目汇集了欧洲优秀的研究团队。拜耳参与的项目占目前推出项目总数的一半.

据普利思(Wolfgang Plischke)博士介绍,IMI的目标是扫除创新障碍,更快更有效地开发全新治疗方法。这将最终有利于保障人类的生活质量。

我们可以预测20年后被治愈的疾病,但无法预知自己将怎样变老。长寿如果不能与健康相伴,那么人类延长的也许只是受病痛折磨的时间。

在《论创造与无意识》一书中弗洛伊德说,“每个人都欠大自然一笔账,人人都得还清这笔账——死亡是自然的,不可否认的,无法避免的。”除了继续盼望从外部世界寻求帮助外,家庭和爱仍是我们最可依赖的灵丹妙药。

除此之外,像本报“生活方式”版曾经提到的那样:用老天爷恩赐给我们的阳光、水和肥料,过顺应四季的生活——冬天吃白菜、夏天吃西瓜。“忠于自然,如同忠于配偶,跟它有个契约,争取白头偕老。”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