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是平的
导语:一旦迈入欧洲大地,就可以体会到所谓一证在手,走遍欧盟的便利。

1

经济观察报 朱冲/文 世界是平的,欧洲更是平的。

从办理签证的那一刻起,就能够感受到。申根签证——申根(Schengen)是卢森堡东南端一个人口不足450人的小城。1985年,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五国在这里共同签署了《关于逐步取消边界检查的条约》,即《申根协定》。加入条约的国家简称为申根国家,取得申根国家的签证就是申根签证。条约规定:成员国中的公民可以任意出入成员国的国境而不需要办理签证手续,成员国以外的外籍人士,只要取得了成员国中一个国家的签证,便可在签证有效期内自由出入各成员国。如今申根国成员已扩大到欧洲25个国家,即在整个欧盟,除了英国和爱尔兰外,基本都已覆盖。

这不仅是指手持一个签证就可以走遍欧洲25个国家——可以想见,当年没有申根时,对于没有免签待遇的中国人,如果想前往欧洲各国,仅办理各国签证就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因为申根签证可以通用,这更为签证办理提供了便利。如果德国、法国比较严谨、傲慢,不太待见你,那么还有葡萄牙、波兰、匈牙利等可以选择,毕竟对这些国家而言,中国还算是可以的。签证比的不就是国家尊严和诚信嘛!像希腊那样,穷得快要破产了还保持那份傲气,无视中国人消费力的总归是少数。

当然,如果你的申根签证发出国和入境国不一致——比如,你要去法国,但考虑到签证的难度或者其他原因,签证发出国是葡萄牙,那么,你则需要提供从法国前往葡萄牙的行程说明以供检查,包括交通、住宿等信息,否则你还是有可能在入境时被当做非法入境者而被关入小黑屋扣留或者遣返。如果你就是因为签证难度才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就去网上打听一下假行程单如何做吧!

一旦迈入欧洲大地,就可以体会到所谓一证在手,走遍欧盟的便利。国与国之间没有明显国界、没有关卡哨所、没有士兵警戒、没有边防检查。

不仅人如此,车也一样。你可以开着法国牌照的车通达申根签证内任意国家,中途不会有任何检查、盘问,甚至开一辆非申根国牌照的车,比如中国或者俄罗斯牌照,只要当时和人一样,完成了入境手续,也可以毫无压力地在申根大地畅通无阻,再无任何国别税费,因为申根实行关税同盟。需要注意的是,这可能不适合带少年儿童前往,否则,如果他问道:为什么外国车都可以随时在欧洲开,中国的北京、上海却不允许外地车通行呢?你该如何作答?

在申根国内,货币基本也是统一的——欧元。否则鉴于欧洲各国一个个弹丸之地,如果每到一个国家就需要更换当地货币,那么其繁琐程度估计不亚于签证。当然,因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依照欧元区稳定和增长协议,各国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GDP的3%以下。所以欧元区≠申根国,比如波兰、拉脱维亚是申根国,但却不是欧元区。瑞士则是刚好相反的原因,经济太好,不想以一国之力救助欧洲其他国家,所以一直拒绝加入欧元区。作为永久中立国的瑞士,也没有加入欧盟。

欧洲是平的,除了表现在这些“表面”现象外,更主要还表现在理念和普世价值的统一。

比如他们对历史的尊敬和保护。古罗马斗兽场的保留倒不足为奇,就像中国再怎么拆迁也不会把故宫推倒一样,标志性的建筑有时候可能并不完全代表历史。走在欧洲街头,随时可见一处不那么有名的城门、古堡,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横在马路中间,甚至阻挡交通,但它就是能一直矗立在那里。问他们为什么要保留这样的古建筑,回答很值得思考,“既然我们还没想清楚该怎么办,那就留给后人处理好了。”政治家要为历史负责任的思维深入其中,因为一旦拆了,后悔就无济于事了。

就连希特勒——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角,希特勒应该是全体欧洲人最为痛恨的对象,可他依然被作为历史保存着,在他的家乡维也纳到处留有希特勒的影子:一环路上至今还保留有希特勒检阅部队的军礼台;位于维也纳皇宫前的英雄广场历史博物馆,1938年,希特勒曾站在阳台上对30万士兵发表演讲……作为纳粹形象,虽然也曾有过拆除的争议,但最终还是以历史之名——这是最好的反思和警示——得以留存。

欧洲的历史还不只是存在于博物馆中,虽然这是欧洲人除教堂、咖啡馆外的三大生活中心之一,他们更奉行在历史中生活的最高境界。

欧洲街头随处可见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建筑,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在如今依然发挥它们的使用价值。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历代皇朝的皇宫,如今已改为市政厅;还有为庆祝布达佩斯建成1000周年时建立的地铁,这条仅次于伦敦的欧洲第二古老地铁,至今仍在正常运营;匈牙利还以咖啡闻名于世,早在19世纪,布达佩斯就有“五百咖啡馆之城”的称号,其中最著名的非“茜茜公主最爱的咖啡馆GerbeaudCafe”莫属,从1858年开业至今,吸引了无数当地居民和世界游客慕名前往;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一座建于1293年的餐厅及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一家建于13世纪的药店都依然营业至今……

正是因为对历史的保护和继承,它们的老城区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只有华沙,是在“二战”后一片废墟的基础上完全重建,联合国出于其特殊的历史意义,至今唯一一次为新城破例评选。这显然又是一段活着的历史,涉及波兰、俄国、德国三国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渊源。有兴趣的人不妨去了解一下,波兰人是恨在二战中侵略他们的德国,还是更恨保护他们的俄国?卡廷惨案及华沙起义是怎么回事?希特勒为什么下令把华沙夷为平地?勃兰特之跪又是什么?

再比如车和人之间的关系。机动车始终避让行人;高速公路上右侧坚决不超车;辅路一定避让主路;在后续有来车的情况下,不强行并道……

如果是第一次在欧洲驾车,甚至有可能因为这种和中国完全不同的路况而发生交通事故——主路车辆不会因为辅路有车进入而减速,因为交规规定,辅路必须避让主路。而中国人开车,通常从辅路直接就并道到主路。当然,欧洲人的高素质也不是天生的,都是依靠严厉而完善的法规“罚”出来的。另外,也和欧洲人性化的道路交通规划有关。比如,无论高速公路还是城市交通,从辅路通向主路路口时,通常都有一公里的加速带或隔离带,让以较慢速度行驶的辅路车辆先在加速带上达到一定速度后再并入主路,从而不影响速度较快的主路通行。反观中国的道路设计,辅路进入主路时,立即就遇到公交车道、公交站台或者应急车道,导致车辆必须往其他车道行驶,而通常辅路进入主路时,速度都是缓慢的,这就导致了主路后续车辆的拥堵。堵车,不只是和车辆多少有关,也和道路规划、设计联系在一起。

中国人惟一感到欣慰的是,这种高素质除了和教育有关外,可能还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在欧洲能明显感受到,德国、瑞士最遵守规则;到了法国、意大利,不仅偷抢多了,停车时也会遇到横跨两个车位的情况;东欧的街头,车辆并道可能就不那么礼貌了;而俄罗斯,相互抢着通行的情况可能仅次于中国。但无论东西欧,有一点是共通的:车总会避让人。

不过,相比于欧洲,中国可能也有特殊国情。人多,车多。在欧洲,从匈牙利开始,一路向北,直至北欧波罗的海三国,这一路没有高速公路,包括俄罗斯,就连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之间,无论历史地位还是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堪比中国北京、上海的俄罗斯最重要的两座城市,依然没有高速公路连接。中国有一句俗话“要想富先修路”,显然,公路水平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欧诸国在经济活动方面的低迷。行驶在东欧及俄罗斯大地时,通常数百公里范围内遇不到一辆车,特别是大型货车,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种判断。而反观中国,哪怕是在遥远的新疆,哪怕是目前仍稍显落后的西南部,哪怕是沙漠、戈壁等复杂地貌区域,几乎都能保证全程高速公路相连。中国这些年来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成果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一路上汽车穿梭,货车满道,更是证明了中国经济的活力。

这样的繁忙和快节奏可能也导致秩序较难遵守。另外,不是还有人说道路太宽导致行人易闯红灯嘛!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