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能夺去你的自由
导语:让自己生活得更美好,拥有一颗自由的心,这事儿在哪儿也没人拦得住。

经济观察报 杨婷婷/文 如果CCTV肯做一个“你自由吗?”的街头调查,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我猜这个问题一定比“我是不是幸福”要好回答得多,至少我们拥有相当程度的自由。

虽然,我们还是不能登录FACEBOOK,但是我们拥有虽然笨拙但却更有效的工具,带着护照走出国门去看看真正的世界;虽然很多人依旧深受户籍制度的绑缚,但事实上是更多人选择为了未来离开家乡。要是你去过朝鲜,你就知道,你能做的这两件事是多么的可贵。

众所周知,这个世界上对自由精神最为推崇的国家就是美国,起源于欧洲的天赋人权学说在新大陆美国找到了最适合它的土壤,《独立宣言》第一次在国家概念上确立了“人人生而平等,拥有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难得的是,它在过去两百年间向世界展示了自由赋予的力量,它不仅成为了统治世界的超级大国,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统治下去。曾经的美国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在他的自传中开篇就提到了自由的重要性,这个摩门教徒虽然被宗教的种种规矩所束缚,但依旧认为,“对美国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自由。自由,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基础,也是流淌在每一个合众国国民血液里的天性。”

当然,一味地拿美国做比较不免有些天真。毕竟,这是个极其需要运气的事,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开国元勋拥有极大的智慧,更重要的,它当初没有那么多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值得说明的是,即使美国普通人拥有今天这世界上最广泛的自由,但作为人面对的共同困境却是相通的。

《GQ》曾经报道过不同收入阶层在美国的活法,每一个被挑出的代表人物都是下一级人物收入的5倍。每周收入900美金的Pallwit虽然收入比最底层的海地移民Frantz高5倍,也能负担得起打理整洁带有公共泳池的公寓,但却因为钱的原因负担不起一次洲际旅行,甚至都很久没去电影院。他们抱怨税缴得太高,医疗保险涨得太快。

这个例子放在美国可能代表不了广大中产阶级,但放在中国看,却是绝大多数家庭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的确,他们拥有不同政治制度所赋予的自由,但是金钱一样在压迫它生活的舒适度。面对不理想的状态,他们除了抱怨,选择的是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获得想要的自由。

一条讽刺中国年轻人不够自由的微博2012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内容说:“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没错,的确有很多年轻人在刚刚毕业就成为了上述的“中年人”,这让他们羡慕那些单身的以及潇洒旅行的年轻人,并向他们抱怨自己的“不自由”,同时声称是在社会伦理的压力下不得不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必须残酷地说,所有你现在正拥有的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的个人选择。你不能一边抱怨自己不能潇洒上路,一边又住在大房子里逗宠物。当你要获得你想要的自由,就必须像Pallwit一样,付出更多。

更何况,自由从来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我们常常羡慕那些任性的人,他们看似总是处在一种自由的状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这并不是理性的自由。更何况,还有很多人已经拥有了真实的闲暇状态,这种自由比起那种无事可做、只能无聊偷懒的自由要有价值得多。

至于前文提到的那些更宏大的自由精神,那些只能由政治家和历史来决定的事儿我们恐怕无能为力。让自己生活得更美好,拥有一颗自由的心,这事儿在哪儿也没人拦得住。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