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倪晓宁/文 世界上发生过的主权债务危机主要有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2002年的阿根廷债务重组、2008年的冰岛“破产”危机、2009年的迪拜债务危机、始自2009年的欧元区债务危机和目前被称为“财政悬崖”的美国国债危机。
人们已经认识到,如今任何主权债务引发的风险都有可能通过全球金融市场的传播和放大,困扰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目前,发达国家正在主权债务危机中挣扎,以国债与GDP之比这个指标来说,日本为220%,美国为100%,欧洲整体上升到了80%,其中“欧猪五国”(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均接近或超过100%。主权债务危机涉及多国,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解决主权债务违约的传统方式主要有两种:向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借款;与债权国就债务利率、还债时间和本金进行商讨。同时为了偿还主权债务,还债国政府还会在国内实施缩减开支和增加税收的财政政策,然而,因为债务危机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和失业,这一政策与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相反,会引发社会动荡,例如在欧债危机中当希腊政府通过削减公务员福利等措施缩减开支时引发了大规模抗议和罢工等现象。此外,这一政策还会在经济衰退和复苏阶段因制约国内消费需求而延缓经济复苏到来。再次,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汇率大幅度波动会导致融资风险上升,悲观的市场情绪会影响市场信心,从而影响投资环境。最后,主权债务危机后的债务重组和消化是长期过程,巨额债务负担将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新债不够还旧债,即使政府缩减开支并增加税收也不能改善主权债务危机怎么办呢?那就只能“耍赖”了。对国内居民的“耍赖”方式主要是进行外汇管制。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而对外汇进出实施的限制性措施。
通货膨胀则是一种最隐蔽的“赖账”方式,我们可以责骂这是剥夺老百姓金融资产的不公平行为,但这的确是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据说,历史上“最成功”的靠通货膨胀“赖账”的案例非一战后的德国莫属——1923年的德国国债被高达1.2万亿倍的通胀率几乎降为零。当然,这样做过分了,但是根据美国某位经济学家的计算结果,如果让美国的通胀率在未来数年维持在6%的水平,就可以使美国国债与GDP之比在5年内降低20个百分点。
还有一些“赖账”方式对国内外都适合,比如延期支付、债务重组或强制性债务互换。这些方式,自古已有,因此有人认为近代世界的国家史就是一部金融“赖账”史。据统计,从1800年至2009年,全球共经历了250例国外违约和68例国内违约,其中拉美126次,非洲63次,法国8次。
遭遇了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真的会“破产”吗?这个“国家破产”概念2002年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是指一个国家对外资产小于对外负债,即资不抵债。比如人口32万的冰岛在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的情况下欠了超过1383亿美元的外债,这会“破产”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因此即使一些国家外债缠身,理论上可以“破产”很多次,仍然可以在现有国际秩序框架内寻找解决途径,比如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援助,或者通过金融市场将债务资本化后向市场本身寻求解决,比如布雷迪债券就是20世纪80年代这一领域的创新结果。
那么什么办法解决主权债务危机才可靠呢?经济学家们的看法是,依靠经济增长。然而,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之一是加大政府支出,这与控制债务很矛盾,因此,在两者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才是真正的解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认为,办法是在既定预算约束条件下对财政支出和税收进行结构性调整,加大对教育、道路、港口、研发和能源的支出;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教授则认为,办法是在短期内尽可能扩大政府支出以支持经济增长,冒一点预算赤字扩大的风险,用今天可能的债务危机恶化换回明天的长期稳定增长,因为没有增长就没有税收,进而也就没有支出。
不管外面的世界是否精彩,看着中国2012年末的3.3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我还是喜欢林毅夫的看法:“中国经济未来20年平均每年仍有8%的增长潜力。”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吧。
(作者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