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周明华/文 “来来来,新鲜空气,每人一罐!” 30日,雾霾天气仍笼罩整个京城。慈善家陈光标和志愿者走上街头,为市民送去新鲜“空气”。在丰汇时代大厦前,陈光标手拿“空气”发放给每一位路人,身后有像小山一样的罐头,是为市民准备的新鲜“空气”,此举引来不少路人驻足围观。许多人在领完空气罐后还拉着标哥合影,陈光标每次都笑着配合。(1月31日《北京晨报》)
通过人为努力,或许啥都能躲过,但被污染的空气,我们却难以避让。这诚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所说的那样,“据研究,PM2.5每立方米增加10个微克,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率可增加到3.1%,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谁都跑不掉”。英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下狠手治理空气污染,依靠近乎残酷的法条,提升执行力,坚守了整整30多年,让空气质量下滑之势止步。反观国内,人们似乎仍未将忧惧之情转化为像陈光标这样的看起来有些绵薄的“治污”行动。
一句话,不少人的“等、靠、要”思维颇为严重。还有人不但不去为净化空气想点子、找路子、抬台子,反而只是“耍嘴皮子”。甚至还有人对像陈光标这样带头保护环境,带领志愿者率先垂范吃剩饭、减排反浪费等行为说三道四。实际上,这场气势汹汹的四面“霾”伏,仍然频频杀 “回马枪”,如果靠嘴皮是“耍”不退这一波接一波的雾霾的。有人惊呼“空气有毒”,有人调侃自己是人肉“吸尘器”。但惊呼过后,似乎鲜见切身可行的治污举措。
我们需要尽快挣脱打“口水仗”的旋涡,需要强化责任与担当,及至对减排不力者予以究责。有了责任意识,才会穷尽一切办法,使出“超常”手段去治雾霾。当前,正常推进的治理,已赶不上超常增加的各类城市排放。拿北京市来说,人口十年增加近千万,并继续年增60万左右,仅供暖带来的排放增量,520万辆机动车带来的尾气排放,就让城市不堪其负。在使出“超常”手段突击治雾霾的同时,更应树立打一场持久战的思路,杜绝“治一时、松一年”现象,使治理举措始终保持“在路上”。这种意识跟进得越早,越能掌握主动,为下一次雾霾突袭设置坚实屏障,防止一些地方应对时“一头雾水”的现象发生。
毋庸讳言,一些地方在以前的环境污染治理中,往往不是按部就班,就是“挖肉补疮”,打完“突击战”就回办公室,这只能使环境污染“新伤未治、旧伤复发”。于此,我们需要建设长效机制,确保形成一股绳的力量。因为治理空气污染,并非一蹴而就。它既需要顶层设计,需要陈光标这样的名人率先垂范,从点滴做起,又需要全员参与、始终如一。拿公务车停运来说,我们不妨痛下决心,廓清所有乱配、超配的公车,制度性卸下“公车私奔”的轮子。这样才能带动全员爱护环境,减少排放,才能使环境污染的治理由被动的“防”转变成主动的“治”。
“美丽中国”令人心动,建设她需要行动。只有心动而不行动,再美好的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净化生活环境,营造美丽空间,这是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大事,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由此需要人人担责、个个有为。可以说,陈光标这样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责任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以实际行动,去推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