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核武的现实威胁
导语:。一旦朝鲜形成成熟的核力量体系,按照现行核威慑理论的“关联威慑”学说,中俄两国显然面临着绑架式的核威慑,即通过对中俄的现实核威胁,来阻延美国可能的军事打击。

王晓夏

朝鲜半岛是当前世界上最危险的“热点”地区之一,朝鲜这一东北亚小国的任何动作总能吸引到外界关注的目光。原因不仅在于朝鲜在谋求超乎与其国力相匹配的军事力量,而且看上去也更具进攻性。

在“解放南方”的政治目标下,朝鲜一直试图维持对韩国的军事优势。朝鲜拥有世界上规模第四大的军事力量,现役军人数量达到100多万(虽然绝大多数武器装备非常老旧),而且在积极谋求核武装。

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朝鲜的主动挑衅,半岛形势高度紧张。尽管如此,在稳定的冷战对峙格局下,半岛局势避免了冲突升级和全面战争的爆发。朝鲜战争已经结束半个多世纪,冷战也在20多年前终结,该地区却出现了几次逼近战争“临界点”的严重情况。

朝鲜从来不承认所谓的“北方界线”——从非军事区(俗称38度线)延伸至西海(中国称东海)的分界线。在过去十余年来,这一海域发生了多次冲突,造成了人员伤亡。在外界看来,朝鲜的进攻色彩浓厚。

朝鲜积极谋求核武装的姿态加剧了这一认知,同时也加剧了半岛的不稳定局势。

核武的“内在逻辑”

一般而言,对于正常国家来说,核武装往往是外生性的,因为作为战略力量的核武器是国家的安全基石,在外部形成战略平衡,保证国家安全。例如,苏联研发核武器,主要基于希望和美国形成战略平衡,而巴基斯坦研发核武器主要针对印度。

从历史和当下来看,朝鲜发展核武器,却更多是由于内生性的需求。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8年,在建国后至少30年内,在军事上都对韩国拥有明显优势。建国伊始,朝鲜人民军在苏联的援助下形成了初步军事优势,从而为金日成于1950年6月发动朝鲜战争奠定了基础。随后,美国出于维持和苏联的战略平衡的需要,直接进行军事干预,避免了朝鲜以武力统一半岛的可能。此后,又在毛泽东的坚持下,中国的介入也避免了韩国统一半岛的可能。

冷战期间,尽管大国之间的制衡限制了朝鲜的手脚,但“解放韩国”依然是其核心战略目标,是其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根据朝鲜劳动党党章的有关内容,该党将致力于“在国家的北半部分实现完全的社会主义胜利,并且完成旨在解放全体朝鲜人民的人民革命”。

为此,自1953年7月签署朝鲜战争停战协议以来,朝鲜一直寻求对韩国形成军事优势,并始终想排除美国第二次实施干涉行动的可能性。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朝鲜的政策以及大部分国家资源的分配都以破坏和终止美韩同盟为目标。

朝鲜人民军确立了以进攻为主的军事原则。该原则强调在美国做出反应之前以最快速度实现军事占领,具体方法包括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造成敌方重大伤亡,并由此减少韩国的抵抗和美国的后继增援。这种实际的战争需求促使朝鲜发展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以保证其这一能力。

尽管外界依然无法确认朝鲜已经实际拥有了核武器,但朝鲜早已拥有生化武器的事实却是被美国官方所承认的。例如,2003年,中央情报局的一份报告指出,“据信朝鲜拥有一座可将生物毒剂武器化的弹药生产设施,而且可能拥有一些供作战使用的此类武器。”2006年的另一份报告进一步指出,“虽然朝鲜的生物技术基础设施处于初级水平,但它能够生产多种生物毒剂。”

冷战结束后,朝鲜失去了苏联的支持,朝鲜和中国的关系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朝鲜经济连续30年处于停滞状态,它的工业和技术基础几乎不可能实现其军事现代化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半岛的常规军事力量平衡态势发生逆转,朝鲜不仅已经无力实现“南方革命”,而且其政权安全也面临严峻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在很多欧美研究者看来,原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战争功能,逐渐被维持其政权稳定性的政治功能所取代。事实上,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在朝鲜前任领导人金正日的领导下,朝鲜人民军的国家地位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得到进一步提高。

真正的威胁

早在苏联研制核武器之初,美国就曾围绕苏联核武器发展情况对苏联展开了一轮激烈的情报战。除了主动进行人员渗透外,还大量使用各种技术手段。这些情报活动的目标主要集中在铀利用率、高浓缩铀和钚的产量,核弹头的研发和试验以及核武器制造和管理基础设施,以评估苏联的核打击能力。

但由于苏联的封闭性(苏联将某些核工业城市与世隔绝,鼓励市民主动与外界隔离,以阻止美国情报人员的渗透),以及核试验逐渐从地上转入地下(减少美国技术侦察的效果,因为美国当时主要通过对苏联大气层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残留物进行收集,并进行放射性分析),使得美国的情报工作严重受制。

如今,美国对朝鲜核情报的收集面临着和苏联同样的问题。从公开的情报信源来看,大多是脱北者的道听途说,而技术侦察手段(卫星照片和地震波监测)又不足以支撑起对朝鲜核武全面情况的分析判断,所以目前对朝鲜核武器情况大多基于猜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情报机构曾估计朝鲜可能拥有一至二枚核武器、当时估计朝鲜无力实现核武器的小型化,以便装备在导弹上。在1994年,美国海军情报机构认为,朝鲜可能到2000年时能在“劳动”导弹上配备核弹头。2003年1月,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04年2月,美国国防情报局称,朝鲜在1994年之前利用钚制造了核弹头。2005年2月10日,朝鲜外交部宣布,朝鲜已拥有核武器。

2006年,朝鲜宣布在咸镜北道的丰溪里的核试验场进行第一次核试验。该弹头产生的当量为1000吨TNT,而朝鲜在爆炸前向中国通报的是4000吨TNT。因此,有人估计该设备的中子反应器存在问题,或是弹药的不纯所致。2009年,朝鲜再次进行第二次核试验,但爆炸当量依然很小。如今,朝鲜将进行第三次核实验,只能证明朝鲜在核武器技术方面还没有完善,距离核武器实战化的差距还很大,需要进一步实验。在这一背景下,朝鲜核武实验具有政治意义,同时也有实际意义。

相比尚不清晰的核武研发,朝鲜目前在弹道导弹技术方面拥有着不容小觑的实力。火箭和导弹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长期致力于研究一系列复杂的工程难题。朝鲜国家虽小,经济落后,但是它的导弹研究水平却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一般来说,需要7-10年时间才能研发出一种新型导弹系统,经过10-20次飞行试验,另外还需要建造发射平台进行3-7次发射试验,才能展开部署和实战使用。但是根据公开消息,朝鲜在几年时间里仅用几枚实弹就在某些导弹型号的研制中取得重大进展,这与外部的技术帮助有关,特别是与苏联解体后导弹技术和人员的流入有关。

朝鲜大多数导弹工厂和敏感设施都位于地下,有关朝鲜导弹制造工厂的公开信息大多不明确、不完整或是存在差错,但可以确信的是朝鲜已经装备有多型中短程弹道导弹,并且正积极谋求研发远程导弹。

上世纪90年代末,朝鲜成立了一个导弹师,隶属人民武装力量部。1999年底,人民武装力量部重组了火箭与弹道导弹部队,使它们隶属于导弹指导局。朝鲜从2001年开始扩大了导弹数量,增设了部队机构。目前,朝鲜装备了“火星”、“劳动”、“大浦洞”、“舞水端”等多个系列的弹道导弹。据美国研究机构的分析结果,其射程基本涵盖了亚太主要地区,甚至有打击美国西部海岸的能力。

美国在这一地区拥有完善的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和防空预警体系,朝鲜有限的远程打击能力很难能形成真正的军事威胁力。相比之下,俄罗斯和中国承受着更加现实的威胁。一旦朝鲜形成成熟的核力量体系,按照现行核威慑理论的“关联威慑”学说,中俄两国显然面临着绑架式的核威慑,即通过对中俄的现实核威胁,来阻延美国可能的军事打击。

此外,朝鲜核武对于美国的真正威胁并不在于武器性的力量,而是将核武技术或者核武器作为商品进行扩散。欧美研究机构和媒体大量描述了朝鲜武器的贸易活动,至少是向中东和巴基斯坦提供弹道导弹。例如,1992年8月,朝鲜外交部长金勇南访问巴基斯坦,与巴方人员讨论了“劳动”导弹合作研究事宜。1992年12月初,朝鲜一个代表团访问了伊朗,签订了一份军事合作协议,伊朗向朝鲜提供5亿美元财政支持,共同研究核武器和弹道导弹。

甚至有传言称,朝鲜曾帮助叙利亚在代尔祖尔省的奇巴尔建造一座核反应堆,以色列战机于2007年9月袭击了该反应堆。目前尚未获得证实此类出口的可靠证据,但可以确信的是,一旦朝鲜需要,完全能够将核武器作商品进行交易和扩散。

目前,朝鲜经济凋敝,对外贸易额极少,长期的经济制裁并未促使朝鲜主动放弃武器扩散活动,而是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由于朝鲜进行合法国际贸易的机会变少,非法贸易活动成为该国赚取外汇并以此弥补国内预算赤字的主要手段。这也是缓和内部紧张局面的有效手段。

在内外的需求下,朝鲜有可能铤而走险。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