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点:李安的奥斯卡小金人
导语:李安获奥斯卡最佳导演 环保部拒绝公开污染信息

李安获奥斯卡最佳导演

背景:在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少年派》被提名11项,终获最佳导演、配乐、视效和摄影4项,成最大赢家。

与本·阿弗莱克相比,李安赢的是一场关于电影的胜利,而不是政治。这场胜利也像是一个再合理不过的标志,李安已经完完全全地得到了好莱坞的认可。

                                                          ——《新京报》

这就是李安很特别的魅力,他像一个孩子一样认真任性地玩着电影的游戏,他要讲我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心中的爱情是一个什么东西,我是怎么看待死亡、生命的?……只有孩子才可以有那样纯粹并惊奇的视角。

                                                          ——《新闻晨报》

李安那四两拨千斤的太极功夫,落入他的电影,便是以家见国、以父子见中西,情感的纠葛与文化的矛盾,敌不过他举重若轻的五指一拨。所谓太极,不是传说,就藏在李安心底,使他直面中西而能包容中西。奥斯卡奖既是对他的包容的印证,也是奖赏。

                                                          ——《南方都市报》

微声音

@文茜小妹大 :台北101顶端打上了:李安。他今日的致词,感动所有台湾人。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岛屿,尽管他的电影梦必须于美国完成;但他从未忘记是中国文化孕育了部份的他,他从那里来。他的人生跨越东与西,跨越宗教,跨越性别,跨越欲望与礼教的冲突。李安把自己放地那么低,低到他看得见每一个灵魂的温柔!

@许文广:在拍第一部影片前,他有6年时间在家做饭,写剧本。在拍这部影片前,他先花一年半时间做动画,然后足足把剧本改了400稿。为了体验少年派面对的海洋,他学会潜水并考取了执照。为什么华人导演只有一个李安,许多人分析了土壤、环境、体制、文化等等,但是千万别忘了一个前提:任何伟大都是自己创造的。

@魏英杰:人性永不朽。横亘在导演与作品中间的,是国籍、身份、文化、传统等有形无形的障碍,一旦突破这些障碍,一个人便可洞悉人类的普遍情感。正如《云图》的一句台词:所有的界限都是常规,等待着被超越。李安的电影作品,显示了他的这种超越能力。而大概只有李安知道,他是怎么完成这段奇幻超越之旅。

 

环保部拒绝公开污染信息

背景: 北京律师董正伟近日收到环保部的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对于他所提出的请求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的申请,环保部以属于“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

政府部门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有关信息,理当提出具体的认定依据。土壤污染状况关乎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公众拥有知情权。

                                                          ——《新京报》

无论环保部公布或不公布,污染都在那里,只增不减。讳疾忌医无助于解决污染问题,藏着掖着反而导致公众的误解。

                                                          ——《东方早报》

在以“限制权力、保障权利”为要旨的宪法逐步实施的当下,在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政 府必然走向法治与阳光的转型时代,“一切权力源自人民、一切权力为人民服务”的公权机构和组织,必须学会用法律说话、用法治践行,动辄拿“国家”说事儿不 讲法治的思维和行为,只能成为历史前进的绊脚石。

                                                          ——《华商报》

如果对于相关信息保密,危害性更大:一是让生活在“毒地”上的民众因为不知情而继续受到毒害,二是继续变相鼓励官员和商人使用未经清理的“毒地”,继续祸害公众。

                                                          ——《中国青年报》

合作治理的前提是对问题信息的适当呈现,如果土地污染数据一概被视为国家秘密,那么问题也必将以国家秘密的方式存在,长此以往,不仅是对公民权益也将是对生命尊严的漠视。

                                                          ——《南方都市报》

土壤污染不仅是环保部门的心结,更是民众的隐忧;而“治理污染”也绝不只是环保部门的工作,亦是每一个公民的心愿。即便现状果真堪忧,环保部门也没任何理由“一个人去战斗”。

                                                          ——《华西都市报》

我们国家的土壤属于全体民众所有,社会和公众是土壤的主人,政府仅仅是土壤的管理者,要求管理者公布自己名下财产的受污染情况,是作为所有者的民众的权力,而如实公布,则是作为管理者的职能部门应尽的义务。

                                                          ——《燕赵都市报》

事实证明,“三公经费”和pm2.5的公开并没有引起社会恐慌,反而在官方与民间凝聚起了治理三公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一致共识。捂着盖着反而会引起更大的恐慌,总是生活在“秘密”中,怎么会有安全感?没有真相,只能会使小道消息满天飞,加重民众的焦虑和不安。

                                                          ——《扬子晚报》

微声音

@许小年: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这是主张政府干预的常见理由。他们忘记了,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往往就是政府。解决方案不是强化而是弱化政府干预,取消媒体、新闻管制,开放更多的信息渠道,确保民众的知情权。

Caena:强烈要求公开!我们有权利知道自己生存的环境已经有多么的恶劣,有权利选择,更有权利做点什么来防止环境更加恶化。

@老徐时评: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如果土壤有问题,那还真有可能种瓜得豆。环保部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全国土壤污染信息。是不是数据太吓人而不敢公布?如果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都是国家秘密,那还有什么不是秘密?土壤污染事关每一个中国人的健康,土壤污染治理更需要公众参与。环保局不要成了保密局!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