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冒险者简史
导语:一些看上去十分真实的豪言壮语到头来被证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误会
陆新之
 
 
“历史喜爱英勇豪迈的事迹,同时也谴责这种事迹所造成的后果。”这是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在《神秘岛》中的感慨。事实上,喜爱英勇豪迈的不是历史,而是记录历史的人。真正谴责那些豪迈事迹所造成的后果的,才是历史本身。很明显,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有时,一些看上去十分真实的豪言壮语到头来被证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误会。
 
新中国的60多年轨迹截然分成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又因为辛酸探索造成了这样或那样的误会。这一本《喧嚣与轮回:中国商业记忆1950-2012》(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2月第一版),是这段足够长的历史之中,与商业有关的重要人物与重要事件的第一次全面重现的尝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由初稿的六十多万字到定稿的四十余万字,相当多的细节是暂时放弃了。但是字里行间,依然能够让我们体验到商业在中国过去六十年的心跳与体温。
 
1950年至1977年,商业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很边缘化,商业活动不是社会的主流,商业人物不是社会的中坚,商业事件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即便如此,在这近三十年的时光中,依然有一些影响了未来中国商业格局的人物和事件值得记录。
 
  他们也许是红色资本家,以实业报国,他们中有陈嘉庚、卢作孚、王光英、荣毅仁;他们也许是勤勉的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传奇,他们中有史汝楫、王选、王进喜;他们也许是政治家,左右着一时的时局发展,他们中有陈云、陈永贵、郭凤莲……即便是在商业环境一片荒漠的年代,他们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在新中国的商业发展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产生了无可磨灭的影响,他们是铸就历史的棋子。
 
  到了1978年之后,中国的商业虽然还是进一步退两步地野蛮生长,但是更加粗暴的商业化浪潮席卷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商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引擎之一,越来越多的商业人物跃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和他们身上发生的事件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简单地列一个名单即可体会最近三十年中国商业的发展:柳传志、张瑞敏、李东生、倪润峰、仰融、禹作敏、史玉柱、任正非、褚时健、马云、顾雏军、宗庆后……这里的每一个名字都是重量十足、星光熠熠,但这个名单可以列得更长。
 
这就是我们的时代。商人、科技、改革者……也包括声名狼藉的冒险者与“忽悠家”。这些人物和他们引发的潮流化作我们熟知的细节。每一粒商业的种子,都如同一颗酵母粉末,体量轻微,功用巨大。
 
历史具有延续性,说1949年的中国是一个“无商时代”未免太过夸大其辞,但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史》中的断言,“在中国这部历史长剧的发展中,中国商人阶级,没有占据显要位置。它只是一个配角——也许有几句台词——听命于帝王、官僚、外交官、将军、宣传家和党魁的摆布”。1949年的巨变,为后来商人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从跑龙套到担任主角、从“无商不奸”的社会认同到“为富也仁”的同理心,这个过程漫长,但是趋势坚定。
 
历史的车轮隆隆而过,中国商业负重前行,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辙。这本书的两位年轻作者,由2008年奥运之际就开始构思本书,并且前后花去两年时间。可想而知,在刻下中国,光是收集以及梳理这些内容,是在布满地雷的灰色地带推进的芜杂工程。而后,要瞻前顾后,勉力维艰地书写这些在时空洪流中不断出现又瞬间被淹没的人和事是一件多么艰巨的工作。但是,这两位作者固执地以为:“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将来。”越是时光流逝,对那些过往影响着新中国商业进程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分析整理就显得如此迫切。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经济活力的一个标志是,几乎每隔几年,中外经济学家们就不得不换一套思路,采用新的语言或概念,来描述分析中国新的经济现象。”而被代言的商人或者说企业家们,正在中国大地上奔忙、营役与博弈,在贪婪地追逐利润的同时,也慷慨地创造着就业机会与税收。他们之中大多数是无名之辈,注定与企业家明星毫无关系,但是,正是有着着这些数以千万计算的大小商人们,才是中国经济真正的细胞,鲜活得带着一些腥气。在作者看来,这些人和事成为新中国60多年商业记忆的主体,他们的欢欣与痛苦经过岁月的洗涤化做了他人的幸福。在前30年,他们之中的大多数被无端耗费了太多时间,壮志未酬。后30年,虽然也经历了反复不断的“抓”“放”“紧”“松”,尽管一批批小人物连挥泪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掩埋了他们在商业领域的希望、黯然退出,但这些希望变成了种子,长成了满是针刺却又带着浓郁色彩与美好味道的花朵。
 

作者:吴比 郭亮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by陆新之

“历史喜爱英勇豪迈的事迹,同时也谴责这种事迹所造成的后果。”这是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在《神秘岛》中的感慨。事实上,喜爱英勇豪迈的不是历史,而是记录历史的人。真正谴责那些豪迈事迹所造成的后果的,才是历史本身。很明显,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有时,一些看上去十分真实的豪言壮语到头来被证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误会。

新中国的60多年轨迹截然分成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又因为辛酸探索造成了这样或那样的误会。这一本《喧嚣与轮回:中国商业记忆1950-2012》(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2月第一版),是这段足够长的历史之中,与商业有关的重要人物与重要事件的第一次全面重现的尝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由初稿的六十多万字到定稿的四十余万字,相当多的细节是暂时放弃了。但是字里行间,依然能够让我们体验到商业在中国过去六十年的心跳与体温。

1950年至1977年,商业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很边缘化,商业活动不是社会的主流,商业人物不是社会的中坚,商业事件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即便如此,在这近三十年的时光中,依然有一些影响了未来中国商业格局的人物和事件值得记录。

他们也许是红色资本家,以实业报国,他们中有陈嘉庚、卢作孚、王光英、荣毅仁;他们也许是勤勉的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传奇,他们中有史汝楫、王选、王进喜;他们也许是政治家,左右着一时的时局发展,他们中有陈云、陈永贵、郭凤莲……即便是在商业环境一片荒漠的年代,他们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在新中国的商业发展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产生了无可磨灭的影响,他们是铸就历史的棋子。
  到了1978年之后,中国的商业虽然还是进一步退两步地野蛮生长,但是更加粗暴的商业化浪潮席卷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商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引擎之一,越来越多的商业人物跃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和他们身上发生的事件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简单地列一个名单即可体会最近三十年中国商业的发展:柳传志、张瑞敏、李东生、倪润峰、仰融、禹作敏、史玉柱、任正非、褚时健、马云、顾雏军、宗庆后……这里的每一个名字都是重量十足、星光熠熠,但这个名单可以列得更长。

这就是我们的时代。商人、科技、改革者……也包括声名狼藉的冒险者与“忽悠家”。这些人物和他们引发的潮流化作我们熟知的细节。每一粒商业的种子,都如同一颗酵母粉末,体量轻微,功用巨大。

历史具有延续性,说1949年的中国是一个“无商时代”未免太过夸大其辞,但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史》中的断言,“在中国这部历史长剧的发展中,中国商人阶级,没有占据显要位置。它只是一个配角——也许有几句台词——听命于帝王、官僚、外交官、将军、宣传家和党魁的摆布”。1949年的巨变,为后来商人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从跑龙套到担任主角、从“无商不奸”的社会认同到“为富也仁”的同理心,这个过程漫长,但是趋势坚定。

历史的车轮隆隆而过,中国商业负重前行,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辙。这本书的两位年轻作者,由2008年奥运之际就开始构思本书,并且前后花去两年时间。可想而知,在刻下中国,光是收集以及梳理这些内容,是在布满地雷的灰色地带推进的芜杂工程。而后,要瞻前顾后,勉力维艰地书写这些在时空洪流中不断出现又瞬间被淹没的人和事是一件多么艰巨的工作。但是,这两位作者固执地以为:“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将来。”越是时光流逝,对那些过往影响着新中国商业进程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分析整理就显得如此迫切。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经济活力的一个标志是,几乎每隔几年,中外经济学家们就不得不换一套思路,采用新的语言或概念,来描述分析中国新的经济现象。”而被代言的商人或者说企业家们,正在中国大地上奔忙、营役与博弈,在贪婪地追逐利润的同时,也慷慨地创造着就业机会与税收。他们之中大多数是无名之辈,注定与企业家明星毫无关系,但是,正是有着着这些数以千万计算的大小商人们,才是中国经济真正的细胞,鲜活得带着一些腥气。在作者看来,这些人和事成为新中国60多年商业记忆的主体,他们的欢欣与痛苦经过岁月的洗涤化做了他人的幸福。在前30年,他们之中的大多数被无端耗费了太多时间,壮志未酬。后30年,虽然也经历了反复不断的“抓”“放”“紧”“松”,尽管一批批小人物连挥泪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掩埋了他们在商业领域的希望、黯然退出,但这些希望变成了种子,长成了满是针刺却又带着浓郁色彩与美好味道的花朵。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