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社论 上周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坦言靠刺激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已不大。在近期国际投行纷纷调低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背景下,李克强总理的表态明确了未来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
根据媒体对12位外资投行经济学家的调查,他们最新给出的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中值已降至7.8%。具体而言,渣打将中国经济增长预测由8.3%降至7.7%,美银美林从之前的8%下调至7.6%,摩根大通从7.8%下调至7.6%。尽管这些预测值依然超过中国政府7.5%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但悲观气氛日渐浓重。一季度宏观数据公布后各机构就曾纷纷下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这是时隔仅一个月之后的第二次,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一方面,这体现出国际投行对中国经济总体活力不足的持续担忧。另一方面也表明国际投行意识到新一届政府力推经济转型的决心与勇气,并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承担经济增速短期下滑可能带来的风险。
根据以往经验,GDP增速由于涉及财政收入、就业、社会稳定等敏感问题,决策层对经济增速下滑的容忍程度不高。一旦遇到经济减速,政策往往选择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这些计划快速维稳经济的同时,也带来货币严重超发、大面积国进民退、经济转型推进艰难等副作用。
在刺激政策这一选项被划掉之后,新一届政府有必要为经济减速可能带来的问题做好充足预案。毕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十年,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减速带来的问题到底会有多严重。
容忍经济减速的同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转型,成为决策层的当务之急。经济转型完成得越快,经济走出谷底的时间就会越短,可能出现问题的几率就越低。李克强总理给出的药方是减少审批,依靠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经济运行。
李克强说,现在民间投资还有很大潜力。然而由于有 “玻璃门”、“弹簧门”,民间投资仍存在有钱无处投、想进进不去的现象。要下决心进一步打开转变政府职能这扇大门,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减少审批切中推进中国市场经济进程的要害,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打破国企垄断、激发非公经济活力、实现经济转型,关键都在简政放权。大量的审批既是过去计划经济的“遗毒”,也是当下官员腐败大面积滋生的温床,更是造成国内严重贫富差距的直接诱因。
如果说2006年左右民营经济高歌猛进的辉煌一幕,源自中国加入世贸放开多个经济领域所释放出的政策红利,那么,这些红利现在已经效力不足,再加上土地价格、人工成本、资源价格的上升,这次中国经济面临的局面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宽松。因此,简政放权释放政策红利,必须要有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力气。
新一届政府施政两个月取消了133项审批,初显成效。但审批权可谓政府改革深水区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直接触动政府官员最根本的利益。如果说新一届政府刺激经济的手要收回来的话,推进简政放权的手一定要伸得长一些,手要硬一点,要尽快推进,越快越好。尽量多放一些,市场不会乱。
这些年,我们看到了太多虎头蛇尾、无疾而终、令民众失望的改革,我们希望这次的简政放权能够成为新一届政府调控经济的施政主线。要动真格,建立长效机制。同时给公众明确的推进时间表,减了哪些,还有哪些,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避免边减边增、明减暗增,事前审批变事后备案等套路,把改革效力化解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