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巡视组调整重心也需转作风
导语:巡视工作这把剑用了十年,杀掉了多少贪官,但也有些钝化的迹象。调整工作重点,可以说是重新磨砺。

经济观察报 陈杰人/文 在5月17日的“2013年中央巡视工作动员暨培训会议”上,中纪委书记、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岐山表示,中央巡视组要履行监督责任,找出“老虎”和“苍蝇”,巡视工作重心要调整,让巡视回归其最开始和主要的职能:发现和反映违法违纪线索。

这是新一届中央纪委成立后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它表明,至少在发现和打击腐败问题上,中纪委将下更大魄力,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将反腐机制渗透到全国各地,寻求对地方腐败利益链的突破。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央巡视工作正式运行十年来,成绩斐然,在抓作风建设和反腐败问题上发挥了其他监督机制所难取得的丰硕成果。可以说,巡视工作已经成为权力监督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十年磨一剑,杀掉了多少贪官,但巡视工作这把剑用了十年,的确也有些钝化的迹象。因此,中纪委决定调整巡视工作重点,可以说是重新磨砺这把剑,让它再闪锐光。

不过必须看到,剑的锋利与否,只是它能否产生高效的因素之一,要真正让巡视工作符合制度设计的初衷,还需要改变用剑的姿势和技巧——那就是实现巡视工作本身的作风转变。

过去以来,由于巡视工作是对权力和官员的监督,不仅监督腐败,甚至也影响下级的人事和其他重大事项决策,加之巡视组的组成人员,多为刚退位的上级重量级老干部,因此,这项工作本身就产生了特权——巡视权,久而久之,这项权力本身就已经成了腐败势力的重点瞄准目标,甚至演化成了藏污纳垢之地。

2012年,我在我的故乡湖南双峰县,见证了湖南省委一个巡视组在该县的不当行为:该县因为多种原因,发生县级班子的内耗,关键时刻,省委巡视组的部分成员降临并被内斗一方成功拉拢,酒酣耳热和游山玩水之后,巡视组便向娄底市委和湖南省委提出“巡视意见”——将内斗的另一方调走,最终,巡视组帮助内斗一方挤走了对手。当地民众反映,该巡视组除了不当参与下级内斗,以巡视之名贪图享乐,绝少接触民众,甚至有民众想找他们反映情况都找不到,因为他们的行踪高度保密。

这样的巡视组和工作作风,其实是当前全国巡视工作的问题缩影。总结起来,现在巡视工作存在的严重作风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风不深入,喜欢呆在宾馆套房和会议室听汇报,或者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愿接触民众,听不到真实的意见;二是利用巡视权参与下级权力分配和争斗,甚至直接依托权力收取好处,使本身成了腐败的生力军;三是缺乏客观中立的态度,凭个人好恶而不是遵循法理事理看待和分析问题。

上述问题表明,巡视工作有异化之虞,对这项制度,我们首先需要进行“巡视”。有鉴于此,笔者也建议,应当从三个方面改进巡视工作的作风。

首先是改革巡视组的人员组成。现在的巡视组都是由一定级别的老干部组成,这或许是秉承“级别监督”的理念而行,但问题是,已经发生的腐败证明,人在权势将尽时最容易发生腐败的冲动和行为。老干部虽然级别高,但他们不甘权势丧尽,容易利用巡视权谋求私利,且老干部过于熟悉官场套路,难于跳出官场本身的逻辑去发现问题。因此,需要引进官场外的力量,比如记者、律师、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间独立人士、社会活动家等参与巡视工作,发挥他们的作用,以更多中立、客观和冷峻的眼光发现腐败问题。

其次是改革巡视工作的基本机制。比如,明确规定巡视工作必须和基层民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对外公开宣布巡视工作的举报电话、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引进科学规范的社会调查方法,以调查问卷和入户访问等方式听取民间意见;等等。

第三是要实行回避机制。在巡视期间,巡视对象的领导班子组成人员,应当全面、全程回避巡视组。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既然班子成员是监督对象,巡视组就应当像法官一样,避免和办案对象的不当接触。

当然,从最长远处看,巡视工作一定只是反腐败过程中的一朵历史浪花,随着民主制度的推进和监督体系的健全,这项源于古代“钦差”制度的工作机制,会慢慢隐藏到历史的尘埃中。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