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国,草根诗人的胜利
导语:诗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这种传统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却越来越被忽视,以至于对诗歌的误解产生。我们欣赏诗歌,吟诵诗歌,恰恰无关其功用,而仅仅是因为喜爱。

 

白化文、叶嘉莹、 于丹为获奖者颁奖

经济观察报 侯思铭 北京报道

 在娱乐大行其道的年代,诗歌在中国虽然安静,但并不寂寞。7月6日下午,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 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叶嘉莹、白化文、袁行霈、冯其庸、林岫等著名文化学者出席颁奖典礼。整场活动高潮迭起,获奖者的名单里,并不是“往 来无白丁”,有学者,更有商贾;有老人,也有学生。诗歌配合吟诵、音乐、舞蹈等表演形式,使观众在古典与现代当中穿梭,享受了一场文化的盛宴。

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于2012年9月28日在北京正式启动,而这一天也正是孔子诞辰日,这场由中华书局发起,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 中华书局、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中国移动共同举办的活动。是中国首个高规格、大规模、全媒体的传统诗词创作与欣赏普及活动,在全国各地掀起诗词创作风潮。

 本次大赛的突出特点就是,大赛参与者构成丰富,这无愧为是草根诗人的胜利,打破了传统观念所认为的, 写诗是文化工作者的专利。参赛者中,有专业作家,也有草根诗人,有身患重症的病人,有辛苦劳作的民工,有企业家、公务员、工人、农民、学生、退休老人、家 庭主妇。他们的作品都来源于真实鲜活的普通人生。在颁奖典礼上,大赛感动人物戴大海、杜天明带来了他们的人生故事。戴大海是白血病患者,在与病魔斗争的同时,他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诗歌。杜天明是一位东北农民,19岁开始在建筑工地打工。现在,他经营一家小超市,最快乐的事,就是开车接送几个屯的孩子上下学 ,给他们播放诗歌的磁带。在逆境中,诗歌陪伴、鼓舞了他们,他们又将诗歌之美带给了更多人。大赛青少年组的特等奖获奖者张元昕今年只有16岁,虚岁九十高 龄的叶嘉莹先生特地从加拿大赶来,为她颁奖。

 本次大赛分别推荐“秋”“爱”“思”“年”等月度主题供参赛者进行创作,每月评选一次月度优秀作品。截至2013年1月31日,共收到有效参赛作品 3.8万首。截至3月31日公示结束,参与活动总人数达2160.02万人,覆盖总人数达4367.1万人,参与总量近1.29亿人次。

 2013年2月28日,经过筛选、初审、复审环节,由专家评审组评审后通过的600个入围作品向全社会公示一个月,由大众转发、投票。

 2013年5月10日,终评专家结合投票结果在北京卧佛寺集中,依格律、用韵要求等再次审评。5月27日,年终获奖名单正式揭晓,最终公布年终优秀创作奖265名,年终优秀转发奖300名。

 诗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这种传统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却越来越被忽视,以至于对诗歌的误解产生。诗言志,诗言情,但当今诗歌的功能被人们大大地忽略了,我们欣赏诗歌,吟诵诗歌,恰恰无关其功用,而仅仅是因为喜爱。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