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投资的未来出路在哪里
2013-08-08 16:47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文刀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投资渠道的日益宽阔并没有迅速带来保险投资收益率的稳定和提升,抛开新渠道发挥作用尚需时日的原因之外,是否有其他更深层次的理念和因素制约着保险投资的发展?

经济观察网 文刀/文 笔者前一篇《保险业如何重生?》文章(刊登于7月29日出版的经济观察报)从负债层面,探讨了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保险业如何通过重视数据资产、重拾数据分析利器,进而回归拥有核心能力的传统产品、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并重整渠道主动权。事实上,保险产品的竞争优势不仅仅取决于负债端,同样也取决于资产端,而从革新的难度及收效的时间上来看,资产端往往更容易、见效也更快,因而也更受到监管机构及保险公司的重视。

历史上,保险公司投资渠道异常单一,2002年以前仅能投资银行存款。随着近年来保险投资渠道的逐渐放开,保险可投资品种也日益丰富,股票、基金、债券、存款、PE、不动产均在保险投资组合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投资渠道的日益宽阔并没有迅速带来保险投资收益率的稳定和提升,抛开新渠道发挥作用尚需时日的原因之外,是否有其他更深层次的理念和因素制约着保险投资的发展?

迈克尔·波特在著名的《竞争优势》一书中论述了竞争优势的三种来源:差异化、成本领先及聚焦。在负债端,保险产品基于大数据而形成的产品差异化可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而在资产端,成本领先套用在保险产品上,则可定义为收益领先,即投资收益能战胜市场其他竞争对手。对金融产品属性极强的保险产品而言,投资收益预期往往被默认为赋予客户的约定性承诺,进而成为类似于实体企业的经营成本。然而,提升保险投资收益却一直是监管机构及行业从业者殚精竭虑又收效甚微的问题,需要在保险资金的独特属性上寻找破题之匙。

与银行、基金、信托、券商等金融子行业相比,保险资金最大的特点便是资金的长期稳定性。在实际经营中,其他行业可能面临短债长投的局面,而保险资金更多的需要承担长债短投的风险。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往往缺乏长期性的投资品种,这不啻为保险资金管理难度大的原因之一,但在中国经济面临中长期结构转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小企业注定被时代赋予历史重任的今天,长期资金却也最合适经济转型方向和需求。长期稳定性使得保险资金能够承载宏观经济及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消除融资人经营中的不确定风险,平稳融资人的资金使用和日常经营,相比短期资金而言,能发挥更大的效力和价值。事实上,与当前占据主流的银行贷款相比,从资金属性上来说,保险资金更适合参与国家中长期项目规划和建设,并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助力。当下中国经济复苏疲弱、市场环境一波三折,其中虽然看似凶险,却也孕育了保险资金克敌制胜的关键性机遇。

一是加大对高成长性的战略新兴产业公司的支持。股神巴菲特的长期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在其高大的背影之后,也矗立着伯克希尔哈撒韦这家世界市值最大的保险公司,为其提供的长期稳定的、源源不断的保险现金流支持,这大概率上也成为巴菲特长期投资理念得以实施的关键。2013年以来,中国A股市场呈现典型的冰火两重天,新型成长股票持续上涨,传统周期股票一跌再跌,结构化矛盾愈演愈烈。抛开市场运行的固有规律如爆炒小盘股等不谈,新兴产业的确代表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大方向,孕育着新的经济动力,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改革的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而长期稳定的保险资金则能帮助聚焦战略新兴产业的优质企业平抑短周期波动、稳定企业经营、获取高速成长。反过来,战略新兴产业符合政府鼓励的经济结构调整方向,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保险公司可通过设计股权、债权、甚至投资基金的方式,获取属于长期投资者的、高于市场短期投资收益的高成长性的回报。

二是可投资符合城镇化方向的类贷款固定收益产品。从历史上来看,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是保险公司特有的、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产品,由于其类贷款属性,较之一般的信用品种有一定收益率优势。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积极倡导的新的经济增长级,城镇化的推进和最终完成注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长期资金的支持;较之银行贷款,保险资金在期限上更有优势,在收益率上要求更低,更加契合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的需要。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各种形式的资金需求,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写字楼投资等,其经营收益率高于一般的债券投资,投资期限也更符合保险资金的需要,可参考前期基础设置债权计划的经验,开展相关投资,在响应政府政策号召、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拓展保险资金服务的范围,获取稳定的投资回报。

而无论是加大对高成长性战略新兴产业公司的支持,还是投资符合城镇化方向的类贷款固定收益产品,从本质上来说对保险业意味着两点,一是要进一步发挥金融功能,深入服务实体经济各项领域。保险资金不能永远站在其他金融机构身后,满足作为一个资金提供者的角色,而更应该发挥专业所长,主动深入经营一线,这与保监会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也不谋而合。二是将直接面临和承担诸多风险,例如行业分析、项目选择、利率定价等。当前成长股高估值带来的风险毋庸赘言,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也可能愈演愈烈,但从投资的角度而言,危机往往孕育着机会,可以促使监管者不断加强行业规则、规范行业运行模式,长期来看将在短痛后展现更为健康的基本面,也将为保险投资创造更为稳定的价值。

事实上,监管机构及保险公司已经走在了变革的路途上。为促进保险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保监会已经开始研究保险机构发起设立小微企业投资基金,以及投资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此外,今年以来,诸多险资巨头先后与武汉、南京、昆明等地方政府签订融资对接协议,重点参与当地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未来三年,保险资金在上述各城市的投资额均在千亿以上,而在未来国家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也将有更多的保险资金参与地方市政建设项目。

保险业只有主动走出去,在坚守核心投资能力的同时,不断拓展并形成新的能力,才能在日益残酷的金融综合竞争中找到立足点。

(作者供职于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特许金融分析师 )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