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的最好选择和中国消费难题
导语:民众对银行的迷恋缘于对政府根深蒂固的信任,这是中国能以全球最高的投资率维系经济活跃度的不二法门。这当然并非最好的选择,但确是最现实的选择——作为消费者,如果没有后顾无忧,可以放心花钱,安享生活,没有谁会愿意把更多的钱放在银行里。

经济观察报 社论 据报道,日前参加2013国际投资论坛专场活动时,被问及如何投资的林毅夫先生说:“我的钱都放在银行里,定期存款。”这位世界银行前任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笑称:“我晚上睡觉的时候,它还在涨钱呢,我也不必烦恼。”

林毅夫说,对于他“这样专心做研究的”人,这是最好的选择。对于大部分中国居民来说,这也是他们的选择。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到今年8月,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连续三个月超过43万亿元,人均储蓄余额超过3万元。新华社报道称,无论以储蓄总量还是人均量计算,中国都是全球第一。

中国家庭财富的一半以上都以储蓄的形式存在。这是一个现实。民众对银行的迷恋缘于对政府根深蒂固的信任,这是中国能以全球最高的投资率维系经济活跃度的不二法门。林毅夫相信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照此推论,势必需要保持比较高的储蓄率,以为投资提供足够的支撑。

不过这可能远非最好的选择。储蓄增加表明,国民或多或少地分享了经济增长的红利。尽管财富分配的天平仍倾向于政府和企业,但这一局面正在改变。中国百姓爱存钱,的确有传统因素——亚洲居民储蓄率相对而言比较高。不过老百姓决定把钱都放在银行里,恐怕也是烦恼多多。

前些年通胀高企之时,中国居民经历了长达24个月的负利率,即使睁大了眼睛也无法阻挡财富缩水之势。中国的金融机构有政府背书,目前并无倒闭之忧。不过存款保险启动之后,经营不善的银行关门歇业也并非不可能。如果考虑到一些银行隐现的坏账风险,储户晚上睡不着觉恐怕也是可能的。

不存银行又能怎样呢?多年来,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尽管写入正式文件,但因投资渠道有限等,都使得落在纸面上的文字难以成为实在的变化。理财市场的风险和陷阱不说,房地产限购,股票市场低迷,都使得居民财富左突右冲,最终还是要回到银行里去。央行最近进行的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46.2%的储户倾向于更多储蓄,趋向于更多消费的只有18.1%,很能说明问题。

这当然并非最好的选择,但确是最现实的选择。

无法选择的还有政府。居民储蓄一直被视作“笼中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赶出“笼中虎”几乎成为最响亮的口号;2008年危机中,推动消费增长,也是决策部门救经济的一大选项。只不过这只“笼中虎”越养越肥,却只在笼子里打转,始终不显出山之威。

1998年储蓄资金千呼万唤不出来,当时分析是因为“三座大山”——教育、医疗和养老。如今看来,老问题未见有效缓解,新问题如购房压力变得更为突出。不多存点儿钱不足以解忧,这恐怕是大多数人的想法。无论1998年还是2008年,扩大内需题中之义,应该是扩大投资和扩大消费两翼齐飞,不过两次危机后,扩大内需最终演化成了刺激投资的“独角戏”。个中缘由,不说自明。

我们知道最好的选择是什么。作为消费者,如果没有后顾无忧,可以放心花钱,安享生活,没有谁会愿意把更多的钱放在银行里,还要承担可能的损失和风险——虽然我们一定还会存钱,但中国的储蓄率不会超过50%,创造又一个世界第一。政府知道最好的选择是什么,所以政府选择不刺激经济,绝不出台大规模的投资计划。不过这还不够。在从现实通向最好选择的路上,政府能够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让老百姓在面对医疗、教育、养老以及住房问题的时候,不必烦恼。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